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9-0084-08 众所周知,反思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同样也是在现象学发展史上争议最多的概念之一。早在现象学创立之初,纳托普就曾经对之发难,而海德格尔随后也以回应纳托普批评的名义对胡塞尔的反思施以更为激烈和彻底的贬抑。现象学反思是否真的如同它的批评者所断言的那样不足以成为一种可靠的哲学研究方法?如果反思还能成为一条合法的哲思路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界定它? 通过对胡塞尔的一些核心文本的阅读,本文将指出:反思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具有极其复杂的形式:除了被他明确否定的心理学反思之外,反思在其早期现象学中还拥有相即感知和现象学反思这两种形式,在他中后期的现象学思考中,基于现象学事态的严格性,更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即自身思义。 一、纳托普和海德格尔对反思的批评 现象学分析是一种在反思中实行的本质分析,它的目的在于使原初的意识行为及其所指向的对象性成为现象学可描述的对象。然而,正如胡塞尔所指出的,现象学分析所具有的特殊困难也正在于此,因为反思要求一种反自然的直观方向和思维方向。 基于康德主义的立场,纳托普对现象学反思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反思作为“‘第二层次的行为’,它指向所有的(原初)行为,并在自身中实施着对对象的设定”,①因而“是对体验的直接性的疏远,……是对体验流的中止”②,它最终“必然会导致一种对体验流的分析、分泌或者化学上的分解作用。”③简言之,反思作为一种对象化行为,必然会导致原初体验的时空化和范畴化,因而现象学所追求的体验的原初性只能沦为虚妄。 海德格尔在“现象学立场”上对纳托普对反思的批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简言之,他在纳托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值得关注的新理由:“在反思体验和在反思中成为对象的被反思者之间,存在着实项的彼此包含这样一种联系。”④由此,胡塞尔纯粹现象学意义上的内在性只能拥有被反思者与反思之间的实项的关联性含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实事理解,他在将反思限定为一种感知立义式的回返把握,并据此获得了一种相比纳托普更为内在的对胡塞尔的批评的同时,将胡塞尔现象学暗示为一种对原初生活的背离、背叛,甚至伪造。由此,哲学的工作就是远离这种由反思所造成的脱-生活化和脱-意谓化,返回原初的生活体验本身。 但是,对反思的批评、对这些批评的回应以及对各种新方法的探寻都奠基于这样一个起始问题:纳托普和海德格尔对现象学反思的理解和批评是否合理,反思是否简单地就是一种感知立义的行为? 二、胡塞尔现象学的反思概念 在他的早期现象学研究中,胡塞尔提到了三种与反思相关的意识行为:胡塞尔明确反对的心理学(或洛克)意义上的内感知、相即感知和现象学反思。 心理学的内感知是一种实在化行为,在它之中被把握的是体验或概念中的实在构成物的概念,而不是感性对象的概念或实事状态的概念。即是说,仍然建立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之上“将内感知和外感知错误地对置起来”,⑤将外感知中隐含的自然化和实在化不加批评地用于对意识行为的反思把握。在对“存在”等范畴概念的起源分析中,胡塞尔否定了洛克意义上的这种内感知,“‘反思’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在认识论中它具有洛克所赋予它的至少是相对固定的意义,即内感知的意义;因此在解释那个学说时,即那个相信可以再对判断之反思中找到存在概念之起源的学说时,我们只能坚持这个意义。而这样一种起源是我们所否认的。”⑥ 相即感知是一种“伴随着现时的、体现的体验并且将这些体验作为对象而与它们发生联系”的“内感知”,⑦它构成了“一个在认识论上第一性的、绝对可靠的领域”。⑧因为完全独立于内感知与外感知的自然对立,相即感知并不会像心理学的内感知那样将原初行为实在化或设为实在的存在。但是,这种感知仍然拥有一般感知所具有本质特征,即:它是一种对象化的立义行为,它给出的是最严格意义上的生动当下的内容所构成的对象。 在对范畴概念的起源的探讨中,胡塞尔提到了一种全新的反思操作的可能性:“我们不是在作为对象的行为之中,而是在这些行为的对象之中找到这些概念的抽象基础。”⑨心理学意义上的内感知将行为本身实在化和片段化,从而必然遮断行为之对象的显现,这种新的反思显然与此无关。同样,相即感知也无法满足这种新反思,因为这种立义行为恰恰是对原初体验(行为)的对象化。在对注意力的论述中,胡塞尔对此作了更深入地描述:“行为必须在此存在,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它们之中‘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融入到’它们的进行之中,……我们附带地或首要地朝向这些对象性,在可能的情况下以这些对象性为探讨的课题。”⑩在相即感知中,原初行为首先在注意力中被指向并成为意向对象,进而我们才能够“生活”和“融入”、或者说,才能非对象性地把握原初行为并据此进一步揭示它的对象性。 但这里显然存在着现象学实事上的严重困难:如果原初行为在相即感知中作为现时存在的实项块片而被对象化,那么“生活”或“融入”这种现时存在的被块片化的行为究竟何以可能?换言之,相即感知对现时相伴的意识体验的对象化,与对原初行为的这种独特的“生活”和“融入”如何相容?反思在描述心理学中的这种奠基事态——相即感知为一种新的反思奠基——真的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