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0)03-0102-05 康德从18世纪90年代中起便开始撰写一部他自己称之为“他的代表作,一部杰作”的著作。① 这部后来以“遗著”(Opus postumum)之名而闻于世的遗稿凝结着康德的一个努力,即构建一个从自然的理性形而上学到经验科学(主要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渡,由此向着其努力的终点发展出一个先验哲学的基础著作的计划。 这一遗稿在1936和1938年已被布赫瑙(Artur Buchenau)和莱曼(Gerhard Lehmann)在《康德全集》的第21卷和22卷中编纂过了。但是这一最早的全然照搬原文的版本在很多方面都是非批判性的。当时的编撰者忽视了当时业已存在的阿迪克斯于1920年在其同名的著作中对“遗著”的理解,② 在这一著作中阿迪克斯对遗稿的内容作了详尽的介绍、归类和阐释。布赫瑙和莱曼因此并不决定出版一部康德想要的著作,而是要编纂一部同样以“遗著”命名的手稿的原封不动的、也就是以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手稿构成的形式而出现的复印本(手稿,第1702页,SBBPK)。问题的关键在于,手稿不管是在时间顺序还是在文本构成上都与遗稿不一致。如果手稿的纸页的顺序绝非对应于遗稿的各草稿的时间顺序的话,那手稿中还有并不属于遗稿的文本部分。例如,第一卷包括遗稿的第十三也就是最后一个草稿,这一草稿是康德在从1800年12月份到其失去工作能力的1803年2月期间所创作的,而第十三卷却是《系科之争》的第二部分的试作(Vorarbeit)。由于这一出版上的原则决定,即出版一个手稿的原封不动的复印本,和其他方面的欠缺,这一版本长期以来遭受了猛烈的抨击。③ 第21卷和22卷的新版将用一个历史-批判的版本来取代布赫瑙和莱曼版。因此遗稿的完整的文本的新卷册将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被展现出来。因此那些明显地可被归于“过渡著作”之列但是又不在手稿之中的文本也将付梓。而所有其他同样在手写本中但是又不属于遗稿的文本,比如《纯粹实践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和其他著作的试作以及书信的草稿还有老年康德的平时笔记,将不再收录。福尔斯特(Eckart F
rster)(巴尔的摩)可能会作为第21卷和22卷新版的主编。时代基金会(ZEIT-Stif-tung Ebelin und Gerd Bucerius)的大力支持使得在2001年开始新版的准备工作成为可能。属于这一准备工作的还有受德国科研联合会的项目资助支持的全集的数字化。这一遗著的数字化摹本(Faksimile)从2004年开始已经在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的康德全集的学术计划网页上发布了。④ 这一数字化充当了同时在计划中的电子版的一个重要前提,根据当前的计划这一电子版于2010年底应该就可以在线获得。而根据当时的观点,手稿的转录⑤ 首先要与各自的摹本联系在一起,其通过激活相应的按键可以被调取出来。(附图1)⑥ 其次将通过在文本和摹本之间逐章逐段的联结给研究者提供一个快速的分类,使其能够更容易对转录文本和手稿页面上的相应位置进行对比。通过文本段落的激活使用者同时可以调出扩大化的相应的摹本段落,包括带有段落标记的手稿页的缩略图,以便其能够在手稿页上找到相应位置。(附图2)——文本与摹本之间的联结(不仅是逐页的,而且是逐章逐段的),互相呼应,使得调出摹本页、在此页面上激活特定的文本段落以在与转录文本的段落相对应的位置上获得摹本段落的放大包括缩略图成为了可能。 至此为止只是对将来的电子版的一个简短的展望,现在我们再次回到当前的工作上来。我被委托进行的且即将完成的全部手稿新的转录构成了第21和22卷的重新编纂的基础。与此并行的是,在文本产生方面对手写本的特点第一次进行考察。在遗留下来的总共290张松散的——大多是对开的,但相比较而言更小——其中525页被康德自己亲手写得密密麻麻的手稿中,并没有已完成的著作也没有零碎的片段,而是被多次共时和历时修改过的各个草稿——除了所谓的八开草稿之外——在对开的纸张上的十三篇草稿。康德所预期的著作倒不如说是一个“论文手稿”更合适,(附图3)其除了小心翼翼地以框架划分的清楚撰写的文本之外还有一而再的新附释和重复、修改和删除、在其他主题中甚至在日常的笔记中插入的文本,其以语言的方式表现了康德思想的运动。手稿的复杂性在最后的两个草稿也就是卷七和卷八,从1800年4月到12月以及从1800年12月到1803年2月的两个草稿之中,再次变得更为明显。康德多次修改这几页,即使是最小的空间也被写得密密麻麻的,最后的附释常常是在已经写好的文本的行与行之间,要想像我们所展示的那样使用彩色标识使得其与各个文本段落的区别明了起来一样(附图4)对诸多附释的各个部分的进行分类是极其困难的。 为了把握住手写稿的特点,我们将从作者康德的工作方式入手。基于手写的遗稿、通信和同时代人的叙述,对于康德研究来说大致已知的是,康德的文章经历了一个多阶段的产生过程,这一过程从对后来所谓的散页的记录和反思开始,然后经过多次的修改成为草稿、复撰、誊本并最终成为打印样品。⑦ 但是不仅在其著作的书写上,而且在其书面的草稿和双开纸上的试作上,作者康德都遵循着一个带有明显可以区别的工作程序的特定的写作方式。双开的页面与书写区域相应地被划分成了底稿和外沿两部分。这里外沿部分可以为后来的笔记承担起剪贴板的功能。此后至少还可以区分出三个工作阶段出来:首先,康德写出了底稿,边沿的部分尚留空白;然后,底稿通过行间和边上的附释被更正和在修辞上被修改,边上的附释在此被记录在页面的边沿上;最后,康德借助列表,比如在边沿上的映射和替代以及竖直的删除和类似的更有内容的方式,修订出了目前的这一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