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2.1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旨在对赫拉克利特的一则著作残篇进行诠释。这首先是一种“语文学”(philology)层面上的文本考察,不过,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这种考察达到对赫拉克利特“哲学”(Philosophy)的某种理解。赫拉克利特(与其他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一样)没有留下完整的著作,只存有一些残篇,因此不难想见,如果没有古典语文学的训练,对其哲学的研究是寸步难行的,即使勉强为之,也常流于空疏。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从零开始学习古希腊语,深入钻研西方古典学家的编纂、校勘、翻译和注疏。这是由西方古代哲学研究的特殊性决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停留于语文学层面,而必须让它最终服务于哲学上的兴趣。本文就属于这样一种尝试。 一、关于DK-B1的一般介绍 根据“DK本”①,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一则(标记为DK22B1②,缩记为DK-B1或B1)希腊文是这样的:
下面是我的译文(此译文放在文章的开头,但实际上它是整个思考的“结果”): 对这个恒是③ 的
④,人们恒[发生]⑤ 不理解,无论他们听到它之前,还是最初听到;因为尽管一切都依据这个
而发生,他们对它却好像毫无经验,即便他们经验到了这样的言行,如我所详述的,按照本性区别每一个[存在者]⑥,并且阐明它如何存在;另一些人在醒时忽忘其作为,正如睡时之忘忽。 赫拉克利特本人的著作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残篇是历史上其他作者对它的引用。B1主要根据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驳教条派》(7.132)的记载,还参考了其他文献,如希波吕图的《驳一切异端》(9.9.3)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1407b16-17)。亚里士多德的引用只有开头半句,即“
”。希波吕图的引用内容则是从开头截止“
”。DK本给出了版本校勘,标记了上面几处引用赫拉克利特文字的细微差异。后来,基尔克在《赫拉克利特:宇宙论残篇》一书中对版本校勘做了一点补充,增加了克莱门在《杂记》(Stromata)中的引用,其内容从开头截止“
”。鉴于各版本之间的差异不算大,因此我们不妨以恩披里柯的记载为准。 B1是最长的一则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从亚里士多德和恩披里柯的引用语境中,我们知道它是从赫拉克利特著作开篇部分引来的。亚里士多德说的是“他的著作(
)的开头”,恩披里柯说的是“《论自然》的开头”。第尔斯认为,赫拉克利特本人并无著作,他的所谓“书”,只是一些格言汇编;基尔克也持类似看法。许多学者反对这个看法,正如格思里指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他的著作的开头”是证明赫拉克利特有其“著作”的有力证据。⑦ 在我看来,尽管不少残篇看上去更像是“格言”,因此前一种观点似乎有道理;但是,B1更像是一篇文章(或著作)的导言,这支持了赫拉克利特有其“著作”的主张。不过,“论自然”这个标题很可能不是出自他本人,而是后人冠上去的。B1作为赫拉克利特著作的开端或导言,对于理解其整体而言无疑具有关键的意义。 B1这则残篇的中文翻译已经有多个版本,例如王太庆、徐开来、范明生和楚荷的版本,其现代西文译本也很多,代表性的英文翻译有帕特里克(G.T.W.Patrick)、伯奈特(J.Burnet)、琼斯(W.H.S.Jones)、基尔克、惠莱特(P.Wheelwright)、马科维奇(M.Marcovich)、卡恩(C.H.Kahn)、麦基拉汉(R.D.McKirahan,Jr.)和罗宾森(T.M.Robinson)等人的版本,而德文翻译则有第尔斯-克兰茨和黑尔德(K.Held)等人的版本。本文在后面的讨论中将会提及上述某些译文。 二、基于古典语文学视野的文本考察 面对B1这个文本,我们首先遇到这样几个语文学层面的问题:(1)
(永恒/始终)究竟修饰前面的
(是/存在)还是后面的
(不理解)?(2)怎么理解
(的含义,它表“存在”还是表“真”,还是只起“系词”的作用?(3)怎么翻译“
”?(4)怎么理解和翻译
和
?(5)怎么理解
的含义?这几个问题都要求在语文学的层面上做出回答,不过,问题5显然是更深层的问题,它需要从哲学上做进一步思考。在本节中,我们分别考察前四个问题,而问题5将在第三节得到讨论。作者希望本则残篇的总体意旨可以在这整个论述过程中得到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