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1-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所谓心灵-理论纷争的框架内发生了许多有关社会认知本质的讨论。“心灵理论”这一表述通常用来表示我们的某种能力,借助于该能力,我们将心理状态归附给自身、他人,并根据诸如意图、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去解释、预测、说明行为(cf.Premack & Woodruff 1978,第515页)。本来人们认为,是拥有并使用某一理论将归附心理状态的能力提供给了个人。然而,当代的讨论在这一点上发生了分歧。一方面,我们发现了理论心灵理论(theory theory of mind),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了模仿心灵理论(simulation theory of mind)。前者主张,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主要是运行孤立的理智程序,通过推理从一个信念到另一信念,而后者则否认我们对他人的理解本质上首先是理论性的,相反,它坚持,理解他人心灵的时候,我们将我们自己的心灵用作模式。 更为仔细地考察发现,这种严整的划分显得过于简单化。因为不仅存在着几种混合理论,而且两个主要立场各自都不是铁板一块。理论-理论者主要在理论是先天成型的(Carruthers,Baron-Cohen)还是以和普通科学理论一样的方式后天习得的(Gopnik,Wellman)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对于模仿论者来说,一些人主张,所谓模仿涵盖有意识想象和严谨推理(Goldman),另一些人则坚持,即便是显而易见的模仿,本质上也是非推论的(Gordon),最后还有一些人主张,模仿不是显明有意识的,而是隐蔽亚人格的(Gallese)。 虽然存在这些细微差别,但是仍然有广泛的共识,即选择的数目是有限的。一种令人满意的对社会认知的阐释,必定只能由模仿理论、理论-理论或者二者之间的某种混合来提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选择。然而,近来这一正统学说已经受到挑战。勉强在理论-理论和模仿理论之间做出选择,本身就是错误的选择(Zahavi 2005,Gallagher 2005,Gallagher & Zahavi 2008)。事实上还有其他选择可利用,尤其是现象学传统之中包含着有关社会认知本质的敏锐洞见。另外,模仿理论和理论-理论实际上都包含着许多关键的但却可疑的假设。最重要的是,尽管有很多不同,但是理论心灵理论和模仿心灵理论都否认了体会他人心灵的可能性,都预设了他人心灵的完全不透明性和不可见性。恰恰由于所谓缺少达至他人心灵的体验通道,我们才不得不依赖并运用理论推理或心理模仿。两种阐释都认为,他人的心灵是被遮蔽隐藏着的,因而,社会认知理论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将这些隐藏的心理状态或过程归附与大家可以观察到的特定身体。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从多个方面批评了理论心灵理论和模仿心灵理论,因而我在这里将不再赘述(Zahavi 2005,2007,2008)。我将讨论的是由现象学传统的核心人物提供的对同感(empathy)的阐释。明确地说,我的主要目的是,说明现象学的阐释为何不应简单地划为另一版本的模仿理论。 高尔德曼(Goldman)在其新作《模仿的心灵》的开头写到,读心(mindreading)是会心(empathy)的扩展形式(Goldman 2006,4)。高尔德曼决不是唯一一个在刻画我们基本的读心能力时开始使用那个词汇的模仿论者。实际上,近来甚至已经有人宣称,模仿论者是同感理论者在当代的同义词(Stueber 2006,ix)。根据高尔德曼的说法,时下的争论大约可以回溯到50年前的赖尔(Ryle)和维特根斯坦,可是高尔德曼没有看到,模仿论者的模式可以零星发现于更早的一些理论家,例如在里普斯和狄尔泰那里(Goldman 2006,第18页)。而且高尔德曼的概述显然没有提及现象学当中的任何有关社会认知的讨论。而我则不仅想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的著作当中对于理解交互主体性意义的重大建树,而且还想到了具体的著作,例如E·施坦(Edith Stein)的《论同感问题》、A·古尔维奇(Aaron Gurwitsch)的《周遭世界当中的人际相遇》、舍勒的《同感的本质和形式》以及舒茨的《社会世界的寓义建构》。 在R·印伽登(Roman Ingarden)为其1918年有关伯格森论文的一个后来的波兰语译本所加的一个脚注当中,他做了如下评论: 写这篇论文时,广泛讨论了所谓同感,这是一个过去已经由像利普斯这样的研究心理学的德国美学家提出的概念。许多现象学家,比如M·盖格(M.Geiger)、舍勒、E·施坦(Edith.Stein)以及稍后还有胡塞尔也参加了这一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那种将同感看做某人将自己的心理状态投射入异己身体的正统理论,不得不让位于这样一种理论:将同感视为以特殊方式把心理状态如同它们在身体上表露的那样进行投射(Ingarden 1994,第170-171页)。① 这篇论文结束的同时,我希望已经澄清了这一方案的核心所在。在第一部分里,我将提出里普斯阐释同感时的一些中心观念。这一背景是重要的,因为这一阐释一度是所有现象学家或多或少要与之保持距离的解释。然后我将关注我们在舍勒、施坦和胡塞尔那里发现的有关同感的讨论。最后,我将简短地考察一个可能会被提出来反对现象学方案的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