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比较平稳、健康的发展时期。这表现在,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是稳步发展的,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迈出了比较坚实的步子,特别是淡化了高校单一的隶属观念,通过联合、共建找到了一条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发展路子;高等学校通过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使学校的平均规模有所扩大,效益有了一定的提高;许多学校都已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和探索,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清楚的思路,如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相适应;改革单一投资体制和扩大投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招生、就业制度;把教学改革作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等等。应该说这几年的改革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当然不是有了方向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还需要努力探索具体的办法。特别是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如何沿着这种思路求得自身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和应当作出的选择。 一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这些作用常表现为对高等学校形成一定的压力。当前高等学校所受到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等学校面临着严重的经费压力。经费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许多高等学校都陷入了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经费的困难来自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增长促使高等教育经费总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在读学生数)以平均8.4%的年增长率扩大,90年代仍将促持平均6%左右的年增长率的势头。而从高等教育的成本来看,生均成本则是递增的。这是因为教师员工工资的增长使得人员性支出所占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大。80年代初学校人员性支出约占学校经费支出的40%,而到90年代这项支出已占70%,有的学校则还要高。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应用,也不断地增加教育成本,物价上涨的因素则更加大了成本的需求。从供给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经费仍主要是来自国家财政,虽然8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扩大了其他的经费渠道,但来源有限,国家财政拨款仍占70%以上。然而由于经济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越来越小(从80年代初30%左右下降到1995年的12.7%),大大削弱了国家财政支持高等教育的能力。近几年国家教育财政支出在绝对量上是逐年增加的,但增加的部分主要是用于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则不多。这就加剧了高等教育经费供需之间的矛盾。实际上,高等学校生均经费,近些年在扣除物价上涨指数之后,基本上没有增长,有的年份甚至是负增长。这种经费紧缺的困难,在一段时期内,很难有根本的改善。 其次,是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用人制度的变化,人才市场正在迅速兴起。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由国家统包分配而逐步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过渡,高等学校的学生,再也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毕业生能否在人才市场上处于有力的竞争地位是考验高等学校办学成败的关键。学校必须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作出选择,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但是市场行为又常常带有某种盲目性和短期性,一方面高等学校由于自身固有的特点,“船大掉头难”,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并非易事;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又必须保持那些备受冲击而对国家长远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和自己的某些传统优势,这就使高等学校在“适应”和“保持”之间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也从一个侧面冲击着原有的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民办高等学校,它们大都借助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办的又多是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掉头很快,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人才市场对高等学校的压力将会越来越突出,并且将是长期存在的,高等学校必须认清这种趋势。 第三,是来自科技发展的压力。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来形容这个时代的特征。在可预见的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高等学校作为人类知识保存、传递和创造的中心,不能不反映这个时代特征,并时时感受着科技发展的冲击。首先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过去那种十年一贯制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了,必须迅速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增加新内容,建设新学科。即使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由于知识量的迅速积累,也必须改变原有的体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增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高校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问题,使许多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的问题,建立信息网络和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通,成了刻不容缓的事。在这一点上,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长田长霖博士提出了一个催人警醒的口号:“不入网,就完蛋。”为了使教学和研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还必须更新仪器、设备。无论是实现网络化,还是更新仪器设备,都加大了投入的矛盾。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办学模式也带来了冲击。单纯的“先生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大概不能维持多久了,教学的个别化、个性化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管理方式的变化。未来的大学也许不是学校选择学生,而是学生选择学校。面对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学校在教学思想、组织管理等方面如何去适应?需要做什么准备?大概要提到研究日程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