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并轨改革,是高等教育中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的一项重大的、带有战略意义的改革。这项改革从1993年开始试点,到1995年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到1996年将有660多所普通高校实行并轨,占全部院校的65%以上,并可望在1997年基本完成此项改革。这是体现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的一个较大的动作。就基本思路、出发点、实现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来说,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其正确性和方向性也是勿庸置疑的。但还要掌握好推进的速度,步子要稳妥,配套措施要得力;否则,就会造成事倍功半。下面仅就目前并轨中存在的几个新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招生并轨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认真对待 1.人们的认识、观念及社会的理解、认可程度与并轨的步伐仍有一定距离 人们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或正在走出来,上大学从拿助学金到免费,到目前的缴纳一笔可观的学费,迫使人们在观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接受起来要有一个过程。要让人们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还要做大量的宣传、解释和疏导工作。推进速度一定要把握好,要平稳过渡。 2.要注意社会的承受力与社会稳定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人民群众的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所能支持的教育消费能力仍是十分有限的。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3983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578元。以3口之家为例,一年的总收入城镇约1.2万元,农村约为5000元。拿出5%作为教育投入,城镇为600元,农村为250元。而并轨后每个学生每年平均要承担2000元左右的学费,而且还不包括住宿和日常生活开销。有人算过一个学生一年的支出在3500元左右。所以,社会的承受力是远远不够的,是很脆弱的。同时,我们也不要被近几年高校招收资助生现象所迷惑,那种高收入者毕竟还是少数。如果不认真对待,不考虑承受者的能力而要求其承担比较高的学费,是十分不妥的,最终必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定。这个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 3.收费标准不一,考生难以把握 从目前已并轨的一些学校看,各省、各院校的收费标准千差万别。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收费标准相差甚远,使考生难以把握。致使招生流向和渠道出现不平稳。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能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收费标准。即使是按属地原则收费也必须规定收费的原则与标准。既要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要考虑对考生上大学的公平性。 4.并轨后的配套政策滞后,没有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 随着并轨进程的加快,有关的社会福利、保险、工资内含、奖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等一些与并轨相关的配套政策越来越显得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目前已有的奖、贷、勤、补、免很不完善,奖贷学金制度需要作较大的改进,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减免只能解决个别人的问题,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并轨后高校正常运作的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 5.上学缴费和毕业后自主择业的关系问题尚未理顺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行缴费上学,择业自主”的制度。这一改多少年那种统招统分的办法,不仅涉及人们的观念的转变,而更关注的是缴费到底要缴多少,择业自主到底自主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与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建立和用人机制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主的方法只是一种过渡,所以,必须尽快制定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与国家用人政策接轨。否则,“自主择业”就成了一句空话。 6.并轨后学校经费减少,加剧办学的困难 并轨后,一些学校的经费将明显减少,这就加剧了办学的难度。因此一些学校顾虑重重,这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经济帐”与“质量帐”的问题,不应把经济帐看得太重。要注意教育的质量,算“质量帐”,笔者完全赞成这个观点。但是各级政府应尽力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存在的困难。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要确保并轨后对学校经费保持“三个”增长。否则,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难以维系,何谈质量。 7.其它几个问题 第一,并轨院校优先录取的办法不可取,本来并轨是体现教育公平性的措施之一,结果,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性。 第二,招生并轨改革与“211工程”建设都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之一,而对未并轨院校实行“211工程”预审之后的立项工作暂缓进行的措施不利于高教改革的进行和“211工程”的建设。其目的、意义和可行性值得探讨。 第三,企业、社会各界、校友等的捐赠、各种奖学金,只是高等教育的临时性补充,而且这些捐赠多集中在一些知名度较高的重点大学,一般院校很少。所以,在考虑学校经费时,此项经费决不能做一项经常性的经费渠道来对待。 二、推进并轨改革的取向和对策 第一,各主管部门、各高等学校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态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统一认识,彻底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力度,精心组织,多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关配套措施,齐心协力搞好并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