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关于高师教育发展走向问题令人关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国际高师教育的发展潮流是推行开放式师资培养体系。这也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现时的国情所决定,我们仍必须努力办好高师院校。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以建设新型高师院校为主体,逐步实现师范教育的现代化和开放化。 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如何,是我们师范院校这几年十分关注的问题。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的四年,面向新世纪,我们将怎样迈开自己的脚步?十七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也出了许多难题,使不少人感到迷惘和困惑。研究一下师范教育向何处去的问题,对于我国师范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师范教育发展走向的种种议论 这几年来,我国教育界关于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有着种种议论。有的见诸于报端,更多的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的。归纳起来,大致如下三种最有代表性。 第一种观点,主张废弃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实行开放性师资培养体制。这种观点认为,师范教育采取开放制是一种国际潮流,而我国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是传统的闭锁制,既不适应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又有悖于世界潮流。因此,师范院校被历史淘汰既是中国高师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也是师范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传统师范院校的存在只是时间问题。有实力的师范院校唯有改办为综合性院校才是最佳选择。因此,不久我国将失去现有形态的师范院校尤其是师范大学。中学师资的专业培养将由综合性或专业性院校来承担,小学师资则主要由2—3年制的社区大学来培养。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巧技法的培养与考核,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院系承担。这种观点断言,师范类院校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改向才是出路。 第二种观点,承认实行开放式的师资培养制度是世界许多国家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未必适合于中国。我国人口众多,国力较弱,基础教育的任务繁重,从教人员队伍庞大,收入不丰,教师还不算是很吸引人的职业。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我们非坚持定向的闭锁式的师范办学体制不行。在过去四十多年里,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具有成功的经验,使基础教育获得很大的发展。如果不顾国情,盲目搬用外国的做法,实行所谓开放式师资培养制度,就会助长一些师范院校的“离心”倾向,使我国业已形成的师资培养主渠道崩塌,导致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得不到应有的补充,酿成严重后果。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范教育虽然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但是不少学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偏离师范轨道的现象,必须纠偏,甚至认为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扩大专业口径和招生方向,对师范院校来说,并没有多大必要。 第三种观点,认为师范教育有自己发生发展的规律,各个国家又有自己具体的国情,不同的国情要选择不同的教育体制。世界师范教育开放制的普遍化,不能不说明这种制度具有合规律性的特点。但是,一种教育制度总是适应一种特定的阶段,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国民素质的背景。因此主张在维持原有师范教育体系的同时,努力推进改革,朝着师资培养开放制的方向努力,例如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依靠师范院校作为师资培养主渠道的同时,也动员其他院校参与师资培养,等等。到了国情允许的时候,再实行开放制比较稳妥。这种观点其实是主张闭锁式与开放式并行,即从原先的一元(闭锁式)发展到二元(闭锁式与开放式并行),再发展到一元(开放式)。 上述三种观点,对于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格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前几年,许多师范院校在办学方向上发生动摇,或出现不良倾向,或改革不力,与这些观点不无关系。 二、国际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前述三种观点,都涉及到国外师资培养制度问题。只不过有的偏重“接轨”,有的强调国情而已。为了弄清问题,有必要对国际师范教育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走向作一点探索,这是因为,中国教育毕竟是世界教育的一部分。 在研究西方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迄今为止,西方近现代师范教育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师资培养不规范阶段。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尚没有专门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学校,小学教师常由神职人员兼任。18世纪以来,整个社会人才培养明显跟不上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大学的发展。但大学却一度找不到相应的生源。社会需要有较好素质的国民,大学则渴望好的生源,因此提出了加快中学发展的要求,进而推动中学寻求良好师资的需求。好的师资必须有专业知识和教学技术两方面的素养。于是,以培养这两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师范学校应运而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理学催动心理学,心理学催动教育学。教育理论形成并引起教育界重视。教育理论的发展为师范院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二阶段,师范教育定向闭锁发展阶段。19世纪以来,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对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几乎每一个西方发达国家都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带来国力的增强,对学校的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强烈,引起人们对学校的重视;兼具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两个方面素质的教师,使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可能。于是,师范学校先在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得到普遍重视,并为世界各国接受。美国、日本、中国的师范教育形式,均从外国引进。例如,日本引自德国,美国经英国中介而引自德国,中国则经日本中介而引自西方国家。这一阶段,师范学校从初等、中等而至高等,形成了专门的师范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