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需要青年,青年需要真理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正义的事业只有传递到青年人手中,才能永葆美妙之青春。没有青年人参加的事业,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事业。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青年,这已被过去的历史所证实,一代代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今,当历史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的剧变对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青年:青年人怎么样?他们还会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他反复嘱咐我们要保证江山不变颜色,必须“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面对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的问题,他充满信心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是打不倒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青年的根本所在。 1992年4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清华园里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学会——“清华大学学生求是学会”。“求是”者,追求、探索真理和客观规律之谓也。她是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由一批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青年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学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学习马克思主义,追求革命真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写在自己的章程里。对于这个新学会人们看法纷纭:赞扬者有之;觉得“调子太高”、“不合时宜”者有之;认为是“出风头”、“沽名钓誉”者也不乏其人。人们在冷静地观察着这些青年人。 4个年头过去了。会员毕业了一批又一批,学会的规模却日益扩大,较之成立时人员增加了5倍以上。学会在数量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这个学会里,有清华大学最高荣誉奖——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有大批的共产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有校系各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他们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举办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领域重大问题在内的讲座、研讨,创办《求是园地》、《求是通讯》,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在组织全校同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营造马克思主义学习气氛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1995年首次清华大学学生协会评比中,求是学会荣获“十佳协会”称号。 求是学会的影响范围虽然是有限的,但重要的是透过这一棵树让我们看到了一片森林。1989年以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在流行过“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河殇》热”的校园里,许多青年学生把目光重新投向了马克思主义。一时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等著作被一借而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讲座、活动渐渐多起来,一大批党课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了。一些老师和同学在思考着如何营造更适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氛围,把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推向新的高潮,求是学会的产生便成为呼之欲出的事情。她作为这个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端正学风,讲求方法,青年学生同马克思主义会贴得很紧 学会作为一种群众组织,她的生命力很大程度要靠会员的自觉学习去维系,这就涉及如何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 学会多次向会员提出要首先弄清楚为什么而学,特别是要对学习马列“管用”有个正确的理解。的确,真理都是有用的,马克思主义是管用的,但对于“管用”的理解并不一致。有的同学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中,学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纵横闯荡的本领,学到炒股票百战不殆的绝技,也有的希望得到解决个人前途问题的灵丹妙药等等。学会没有回避矛盾,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什么关于个人发财致富、飞黄腾达的百科全书,而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因而首先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管用”与否。对于马克思主义,只有真学、真读了,在“管用”与否这个问题上才有发言权。一些青年学生张口闭口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管用”了,其实自己并没有读过多少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只是随人话短长罢了。 学会反复向会员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要真正掌握其精髓,靠一朝一夕的突击是不行的,那种希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心态也是要不得的,必须下功夫苦读。学会在会员中提倡学习上的“钉子”精神,“少看一场电影,少跳一次舞,少聊一会儿天,多看一会儿书”,成了会员们的自觉行动。一次,某系一位老师带着一些同学去参加社会实践,其中有一位求是学会的同学。事先,这位老师对求是学会了解不多,以为未必名副其实。可是他渐渐发现,这位同学每天晚上都抽出时间认真研读《毛泽东选集》,他非常感慨:“没想到你们是真读啊!”1995年夏天,在赴齐齐哈尔的列车上,闷热的车厢里人声嘈杂,一位中年旅客看到一个年轻人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他很奇怪:是什么书使得年轻人忘记了身旁的喧闹?于是忍不住低头看了一眼。使他吃惊的是,这不是什么武侠言情小说,而是一本《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国情》。他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有出息!”这个小伙子也是一位求是学会的会员。 表面看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由于学科性质和学业特点,和文科大学生相比,似乎同马克思主义的距离远一些,学习起来难度也更大一些,其实不然。进了清华园的这些学生,不少人有比较高的人生定位目标,他们不仅力求成为本行业的专家,而且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观察问题的方法。不仅如此,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中经受着严格的自然科学思维训练,日渐养成严谨、求实的思维方式,这同没有丝毫虚假和浮夸的、老老实实的学问——马克思主义之间还可以说有一种天然缘份。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充分显示了自己不同于文科学生的独特之点。例如,他们联系自然科学定律来理解“真理都是具体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联系“毛粒子”现象来理解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和矛盾学说等等,不仅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增加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