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政治、经济相比,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有着更深刻、更潜在的影响力。因此从大学产生到今天人们都始终把它誉为“文化的堡垒”,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经济化”、“产业化”、“市场化”等观点的出现和影响,在高等学校的经济功能不断被扩张的同时,却出现了高校文化功能被淡化,甚至被淹没的趋势。我认为这是对高等学校文化功能缺乏深刻理解,高等学校本身对其文化功能没有很好挖掘和充分实现的结果。这种结果是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是高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误区。 一、高校文化功能的深刻内涵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无意识性和不可抗拒性。从文化结构角度来看,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由于高校文化处于社会文化的较高境界,它通过知识这一中介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能够直接介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制度建设、精神文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文化兼容了文化三个部分的各自功能,它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的思想与行为无不烙上文化的印记。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中学、小学教育相比,除了通过文化的传递,传播知识,培养能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的下一代外,它还在不断地发展、创造着新文化。我们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它还依靠自身的优势,为社会提供信息咨询、科研成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可以把高等学校的文化功能概述为,通过文化的承继、选择、创造,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中所显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功能。它主要体现在塑造人才和导向社会文化发展二个方面。这是由于它本身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高校文化具有承传性。高校文化的承传性表现在它是在历史文化的变迁、发展的背景中形成的,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在承继过程中,它能克服社会文化的简单、杂乱性和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的功利性。因此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者和传播者。通过它的承传可以使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新的时代气息,得以发扬光大。 2.高校文化具有选择性、创造性。高校文化在与其它文化的交流、涵化中,不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是由于其处于社会高层次文化的地位,它对社会文化具有鉴别、批判和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它能够不盲从于社会文化,可以依靠其自身的权威性,对社会文化加以筛选,并创造出适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层次文化。它既能够剔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将时代特色融汇到传统文化之中,也能够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吸收。 3.高校文化具有先导性。高校文化的先导性表现在由于其组成群体的文化层次都相对高于社会其它群体,使得在这一群体中形成的文化具有权威性、感染力。对内可以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规范性,对外可以对社会其它群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示范性。因此它对社会文化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文化。 二、塑造教育对象是高校文化的责任和基本功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价值功能。就高等学校而言,尽管由于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期望的增加,它的活动领域和功能在不断得到扩展,但是在诸多功能中培养人才、塑造教育对象始终是高校文化最初始的、最基本的功能。高等学校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社会高层次组织,它的教育对象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特定群体。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期望和评价都远远超过中、小学生,都殷切期望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思想素质、扎实专业知识,勇于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社会栋梁之才。但社会期望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却常常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从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他们关心改革,有强烈的参与欲,但社会阅历浅,对国情缺乏深刻的了解,容易冲动,急功近利;他们对社会腐败、不文明等现象,疾恶如仇;他们思维敏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兼收并蓄;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但又贪图享乐、安逸,缺乏锲而不舍的韧性。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高等学校通过其高校文化功能的发挥来塑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高校文化的塑造功能,主要是通过高校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承传、选择、创造,塑造教育对象完美的人格。从不同文化变迁的方式分析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总体上是以一种渐进方式变迁的,她历尽沧桑而久经不衰,始终成为我们民族的主流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其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世界比较文明的研究成果表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尽管她有“忠君情结”、“家文化”等历史局限性,但她依然是培养人的品行、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最优秀人类文明。继承和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当前,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惘和扭曲。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少数人还采取一些唯我所有的方法,用竞争、创新等作为漂亮的借口,否定民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诚意、正心、宽容、善良、勤俭、忠孝等优良的品德规范;用尼采、萨特等来全盘否定我们的孔孟圣贤;有的甚至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可以不择手段地趋利、唯利,没有什么礼、仪、廉、耻可言。一时间,我们的传统文化在高等学校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挫折。校园里兴起了“经商热”、“下海热”、“作弊风”、“新读书无用论”等。这正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到位,在对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没有能够理直气壮地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的文化塑造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挖掘,因而没有能够形成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文化氛围。高校文化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达到塑造青年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具有“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具有“精忠报国”、“忧国忧民”、“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通过增加人文课程的教育,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去,加强校风、学风和第二课堂的建设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