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剖析了重点学科建设“五结合”模式的特色与内涵,阐述了“五结合”模式的实践及其成效,总结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学科建设 五结合 实践探索 学科建设是一项牵动高等学校办学全局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实力与后劲。近三年来,我院立足师范,充分发挥师范优势,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尤其是对重点学科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得力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点学科建设“五结合”模式并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重点学科建设“五结合”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建设,是一项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在增加投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善资源配备、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与之积极配合,使之形成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由此带动其它方面配套改革的新格局。本着这一认识,我院自1993年以来采取分层分级建设重点学科办法,将重点学科分为院、系两级,从系级重点学科中选拔院级重点学科,从院级重点学科中选拔省级重点学科。目前我院有省级、院级、系级重点学科16个。在建设重点学科过程中,我院把专业结构的调整与重点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坚持以师范为主,拓宽专业服务面,依托重点学科发展新专业,而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则是加强基础,提高水平,为专业调整创造条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重点学科建设同时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础。要培养某一学科高质量的研究生,就必须使这一学科的教学是高水平的;这一学科的科研实力是雄厚的,并在科研上形成整体优势,在本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一系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所以,重点学科建设很自然地又同研究生培养、科研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我们看到,重点学科建设最关紧要的还是学术梯队建设问题。造就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梯队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是重点学科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学术队伍的建设必将对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建设好一支素质精良的学术队伍,也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到了建设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关键,执住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牛耳。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重点学科建设与重点课程建设、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概括为“五结合”的动态体系。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以图示意如下:
重点学科建设“五结合”系统模型 二、重点学科建设“五结合”的实施及其成效 重点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学科梯队建设。我院的目标是:从1994年起,五年建成一百名学科骨干为核心的梯队结构合理的重点学科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我们称之为“百人工程”。为了建设好这支队伍,在以下两个方面狠下功夫:其一,严格评选,宁缺勿滥。我院于1994年制订了《四川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优秀青年教师评选量化指标体系》,对学科队伍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论著及获奖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评选时从学科建设的全局着眼,在评选名额分配上不搞平均主义,不作学科之间的横向比较,对需要扶持和着重建设的学科,实行队伍人员合理配置政策,适当增加评选指标,促使其队伍结构优化,做到条件过硬,保证评选质量。同时,对硕士点学科、院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课程、省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采取倾斜措施,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评选。根据以上规定和原则,1991年我院评选出学科带头人11人,学科骨干22人,优秀青年教师51人(其中省级9人)。今年,学院在第一次评选的基础上,拟滚动评选90人作为第二次学科队伍教师。其二,严格要求,奖惩逗硬。为了充分发挥学科队伍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激励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及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制订了《四川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及优秀青年教师岗位职责及考核实施办法》。其中规定学科队伍教师参与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并经系(部)领导同意后带头组织实施;掌握本学科学术发展动态,每年至少应向教师或学生作一次学术报告;两年内组织参与申报国家或省级重大课题,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力争取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学科带头人两年中在学科最高级别刊物上至少发表论文一篇以上,或参与学术专著撰稿五万字或参与教材撰写十五万字;学科骨干两年内发表有影响(摘要、复印、转载、评价)的论文两篇以上,或参与学术专著撰稿四万字或参与撰写教材十二万字;青年教师每年发表论文一篇以上,参与学术专著撰稿两万字或参与教材撰写六万字。学院对这部分教师每年考核一次,两年评选一次,在两年内教学科研成绩平平时,不能参加下一轮评选。从考核结果看,近两年,这部分教师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课题4项,获省(部)级奖6人,承担硕士研究生教学任务12人,拟担任新增硕士点导师22人。现在一批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优秀青年教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