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美国教育部长特瑞·贝尔成立了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4月,该委员会向国家教育部以及全体美国人民公布了一份《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列举了大量被称为危急标志的事实,随即各种研究会或研究小组纷纷涌现,披露美国教育的现状,设计教育改革方案的各种报告大量出台,从而掀起了美国教育史上又一场大规模的反思和改革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大学课程返回基础,故又称为大学课程返回基础运动。这场运动可以说是美国自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掀起的返回基础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为它们都是为提高美国教育质量而努力的。第三任教育部长威廉·丁·贝尔大声疾呼人们进行这个方面的改革,从规模很小的文科学院到庞大的州立大学的数百所高等学校掀起了一场课程改革的浪潮,几乎所有的文科大学和学院都增加了必修课的设置,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计划。这些学校明确规定,实行课程改革后的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是多种多样的,从普通的数学知识到掌握计算机知识。斯坦福大学在1970年废除“西方文化”课14年之后恢复这个课程并将此作为必修课,还第一个要求所有的毕业生都要修习有关技术的产生与影响的这类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在1986年也开始进行了25年来最彻底的本科生教育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使他们终身具有技术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该院尝试开设了“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并且鼓励工程学科的学生副修人文和社会课程,还要求所有的学生在五个领域(历史研究、文学及原著研究、语言、思想及价值、当代文化与社会、艺术)中至少选择三个领域各学一门课程。根据美国教育理事会的调查,全美有50%的高等学校正在对开设的课程做出评价;另有79%以上的高等院校已对课程做出了改革。这场大学课程返回基础运动有多方面的因素,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在政治上受里根政府上台后教育政策的影响,还有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未打下牢固的基础、教育质量低下、青年一代道德败坏等教育背景因素。本文仅限于从经济因素这一角度,即从就业市场方面来探讨美国大学课程返回基础的就业市场背景。本文所指的大学指实行四年制本科教育的大学和学院,不包括其他非本科形式的高等院校。 一、美国80年代就业市场现状要求大学课程返回基础 美国社会的特点是人力的需求受市场调节所支配,其指导思想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败”,以市场对人力的需要为转移。80年代的大学教育过分地强调教育的经济目的和经济作用,学生只为今后的职业做准备,许多大学和学院失去了本身的任务意识,狭窄的职业主义支配着大学,课程过分专业化,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主修面窄的专业。美国的大学和学院80年代设置了1100多种主修专业,其中近半数有明显的职业化倾向。授予文学士或理学士的比例,从1971年的49%下降到1982年的36%。由社区学院转入大学三年级学习文理科的人数从1970年的57%下降到1981年的37%。大量的学生放弃了某些传统的文理科课程,和1971年相比,愿意主修物理学科的人数下降了13%,人文学科下降了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学科越分越细,因而学科外延也越来越窄。这在客观上造就了“专业过窄”的现象。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在淘汰许多就业岗位的同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这样,专业过分职业化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同行的竞争中就变成弱者、失败者,失去了原来的专业优势,不得不改变职业。职业变动频繁,连续从事某种工作的年限由1984年的4.5年下降到1990年的3.5年左右。据报道:美国平均一个工作人员在一生中需要改变5次职业。由于专业过窄而不适应新职业的矛盾就显露出来。尽管新技术革命在通讯、电子、信息等新兴行业中造就了许多就业岗位,但由于失业者大都专业面过窄,缺乏职业转换相应的基础知识,有资格胜任新职业者不多,在劳动力总体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求量的情况下,由于大学专业口径窄而存在着结构性失业。 从上可以看出,美国80年代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很不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就业市场要求大学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专业化的深度必须和跨学科的广度相适应,以加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解决结构性失业和就业岗位的转换问题。而当下大学教育不但专业口径窄,而且低估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创造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 人们普遍认识到,求职谋生是每个毕业生都要面临的人生课题。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以对就业市场的全面了解为前提,职业技能的完善也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准备过程,仅有一技之长、一专之能的劳动者不能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多变的需要。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其在就业市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最终仍需倚仗基本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美国1984年的研究报告突出了广博教育对加强基础的重要性,认为:谁也无法准确地估计到新技术革命将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的劳动者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最好的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过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能力。”〔1〕正如美国州立大学学院协会会长詹姆士·阿普伯里所言:“我们认识到教育的一个重要性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形势变化的能力和适应这种变化的多种技能。毕业生不可能一辈子都担任一种工作,呆在一个岗位或从事一种职业。同时,我们也尽可能尽一切努力确保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具有适应这种变化的多种技能,具有适应工作岗位与社会发展而改变职业的技能。”〔2〕耶鲁大学管理者强调:“专业要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在个人兴趣和基础之上。”〔3〕总之,80年代美国大学课程返回基础运动,重新强调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广泛的学习,避免过早专业化不是偶然的,体现了在新技术革命的情况下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