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相匹配。我国高等教育又如何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呢?重要的问题在于:跨世纪之交的中国高教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还是总量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经济建设和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中突出了优化结构的要求。显然,优化高教结构是向结构要效益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未来5年和15年高教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施高等教育在优化中增长的重要途径。 所谓高等教育结构,就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状态,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其和外部环境诸系统相互关系的形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需要对高教结构及其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并寻求从整体上和发展中优化高教结构的可行途径和必要条件。 一、高教结构的系统考察 考察高教结构,应该以系统的观点,从高教结构内部各要素(层次、科类、形式、区域等)之间,高教结构与外部(经济、社会、科技、其他各类教育等)之间,高教结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教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高教内部结构来看:在层次结构上,扩大招收专科生、研究生,使原先基本上办本科的单一层次结构转变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层次比较完备的多层次结构;在科类专业结构上,财经、政法等专业加速发展,大量与第三产业相匹配的新建专业迅速崛起,许多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新兴专业崭露头角,使专业缺口较大的结构正向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结构转变。在形式结构上,成人高校、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和各类培训应运而生,并且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原先基本上办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向多样化结构转变。在布局结构上,各地区、各行业特别是新兴和快速发展行业和地区新增加一批高等学校,区域、行业的高校空白渐予填补,使布局趋向均衡。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科比较齐全,布局趋于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回顾历史,我国高等学校绝大多数设置于80年代以前,其整体结构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面向未来,我国高教结构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不适应。 从高教结构整体上来看,层次结构偏高、科类结构失重、形式结构割裂、区域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 1、层次结构或水平结构偏高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原先主要是按学历层次划分的,是指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比例关系。后来,对于同一学历层次又按水平再分层次。这类结构又称水平结构。 层次结构重心偏高问题,首先是专科层次,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仍然比较薄弱。目前,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到本世纪末将达到8%。国外学者认为适龄人口的高教入学率低于15%称为高教精英化阶段;超过15%则称为高教大众化阶段。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在60~80年代的20年时间内达到15%,先后步入高教大众化阶段。它们这一时间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走出“象牙之塔”,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包括大批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这一时期内。 其次是层次规格要求不够明确。特别是专科规格不够明确,缺乏自己的特点,培养模式向本科看齐,实际上是用单一的本科规格去要求和培养多规格的人才,结果造成实际上的专业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 2、科类和专业结构失重 高等教育科类和专业结构属于专门人才的横向结构,它包括专业门类的比例关系和专业门类与经济、科技结构之间的关系。 专业结构失重问题,主要表现在适用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专业的综合化步伐缓慢,培养新型适用人才的专业设置不足。所谓专业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相互渗透,形成新兴专业;二是两个专业的相互交叉,形成交叉专业;三是多个专业交叉,形成边缘专业。将来,还可能出现多种专业培养某一种“专业”的人才,这就是专业群或叫综合专业人才。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趋势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上的反映。国外有的大学针对科技发展趋势,改革学校组织结构,如日本筑波大学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分设六大学群即专业群,教师在学群教学。美国绿湾(威斯康星)大学不按学科设院,而按所要从事的任务或大课题组成四个多学科性教学中心。我国这种综合化的尝试或试验还没有普遍开展。 其次是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有些专业在名称上服务方向比过去宽了,实际内容仍然比较窄。课程设置过于专门化,各专业截然不同的倾向明显。文科、理科等不同科类分道扬镳式的教学,仅仅把为今后学习专门课程做准备的先修课程视为必要的基础,不从提高人才素质的高度去设置。加上过早、过细的专门化培养,使学生思维方式、应变能力等受到局限,致使学生的适应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