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突破了原来由中央和省(部)两级办学的框架,涌现出一批由地、县级市开办的高等学校。这些高校立足于一定的管辖区域,面向广大求学志士,办出了各自特色,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路子。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文化的需求,必将促使这一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新大学运动”更加进一步高涨。因此,研究区域高校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应当成为实施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高校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以后,在党的开放改革方针指导下,一部分区域的经济迅速崛起,国民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工业产值比重迅速增加,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经济实力开始与全国其他区域拉大差距。这样就带来了一系列与高等教育有关的问题:乡镇企业需要大量高学历的人才,但在两级办学的高教体制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要么没有指标往下分;要么有指标,但分不下去,或留不住,人才匮乏成了制约经济发达区域发展经济的“瓶颈”;随着企业技术和管理条件的不断更新,企业职工再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不能由远距离的高校来承担;对外开放所需投资的文化、科学、教育的软环境不可能由远距离的高校来营造;发达区域人们生活普遍提高而出现的文化需求,远距离的高校也难以满足。于是经济发展呼唤着高等学校向发达区域中心城市匀化,以满足这些区域对高等教育的特定需求。 高等教育要向中心城市匀化,就必须解决办学投资问题。可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用于支付高等教育的经费,还只能满足已办高等院校的需要,以承担起国家赋予高等教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因此,高等教育向发达区域中心城市匀化的愿望,只能由经济发达区域本身去实现。 区域办高校要有足以支付高校办学的财力,要有达到入学资格的生源,而这两个条件经济发达区域都已具备了。从已开办高校的区域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大多都稳定在15—20%以上,并且,还有较强的社会集资和海外捐资能力;发达区域较先一步普及高中,教育质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但由于录取名额有限,好些本已具备水平的应届高中生,得不到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此外,在经济发达区域日益重视科技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大量待业青年和在职青年从学会生存的视角出发,力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他们当中具备进入高校深造资格的人也很多。所以,发达区域办高校,有着足够的生源。 正是在拥有强烈需求愿望和具备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发达区域便突破两级办高校的体制,自己集资办高校,这是由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 区域办高校具有自己十分明显的优势: 1、由于区域高校建在本地,顺应了广大求学者的要求和家长的愿望,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看到了人才回报的可能性,因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发展高等教育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且,由于对外具有较大的亲和力,又易于引进侨胞捐款。这种多元化投资机制,能较好地改善目前国家对高校投资有限的状况,促使高等教育尽快扩大规模,增加招生总额,满足发达区域对急需人才的渴望。 2、区域高校以“地方大学地方办,办好大学为地方”为办学宗旨,专业设置着眼于地方,人才培养重在实用,生源来于本土,分配面向基层,较好解决了过去二级办高校体制存在的“人才下不去,基层留不住”的弊端。 3、区域高校以其办学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来组织和实施教育,采取本专合一,职前职后沟通,学历非学历并举等方式,为求学者提供更多的就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4、区域办高校,聚集了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形成了本区域的教育、科学、文化中心,提高了本区域的文化地位,优化了投资环境。 5、区域办高校,旧的框框比较少,没有老高校日积月累的遗留问题,较有利于借鉴外校办学经验,容易推行内部体制改革,因而有可能形成较好的办学效益。 正因为区域高校具有上述许多中央、省(部)办高校难以取代的优势,因而区域高校便有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制约区域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它比基础教育受社会制约的力度更强,不管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还是区域高等教育事业,都无不受到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制约。单就一所区域举办的高校而言,制约它的发展因素主要有: 社会因素,即外部因素,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国家昌明的政策法规和强大的政治舆论,这是支持区域高校正常发展的政治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尤其是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使得国家高校总数从1977年的404所增加到1988年的1075所,单所高校的质量和规模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区域高校的发展也不例外。可以想象,如果国家再有一系列关于区域办高校的政策法规和强大的政治舆论作支持,就必然大大调动发达区域的办学积极性,使区域高教事业和单所高校走向一个更加繁荣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