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党中央在制定“九五”规划时提出了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即在制度创新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第一个转变推动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场景的立体性转换,第二个转变牵引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层次性更新。两个转变引发挑战的深刻意义不仅表现为思想震荡、观念嬗变、利益冲击,而且集中反映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局部与阶段的断裂。相对于传统的和原有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来讲,现有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一种跃迁前的暂时“无序状态”,凸显了价值层面上的“无位感”,工具层面上的“无力感”。现实的校园生活在承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效用的时候,又按照社会的既有条件和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重组和整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创造了再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辉煌的机遇。但我们把握机遇、回应挑战的关键应是自觉地驾驭急剧变革的环境压力和日益增长的内在动力的双重驱动,以适应求发展,以改革求加强,积极调整思路,扎实有效工作,不断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面,从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过程的代价”降到最低程度。 就整体而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在适应两个根本转变,大胆创新,主动服务学校中心任务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照根据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而设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的差距依然较大。这些差距彰显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支撑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到位。具体表现为: (1)主体不到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现者、过程的设计者和手段的驾驭者,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作为职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稳定性,教育回报较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表达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潜在性和累积性等特点,加之部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本身素质欠高等原因,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到位的水平也就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手段不到位。把主体的要求转化为客体内在需要,离不开中介和手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在形式上进行了多种积极探索,在方法上也力求互补渗透,但在强调整体推进的时候,淡化了对每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条件和使用力度的研究,对手段的效用评价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进而在模糊中无法阐证具体手段的合理性。 (3)客体不到位。《教育法》规定学生必须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市场经济开启了人的全面发展大门,人的发展应从人的个性即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即社会关系的丰富等三个层面上同步建构。然而,能力本位价值观的提出以及转型期的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诱导着学生们关注工具性素质的提高,漠视观念性素质的增强,因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障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群体性阻力”。 (4)特色不到位。特色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并具有较强效用性的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是其整体工作水平的外在表现。然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主体理应自觉地从对象的水平出发,把握学校具体条件,因势利导,遵循从个别、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校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框架和运行模式,但大多数学校至今尚很难做到这一点。 (5)机制不到位。作为体现要素组合和配置效用性关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有客观性和规范性等属性。然而现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服务机制、激励机制等的实际运作,很大程度上是“跟着感觉走”,其结果使齐抓共管、全员育人难以真正落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构性的支撑要素不到位呢?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主体与客体的原因。但从高校党委领导角度来审视,有两个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我们在适应两个转变的过程中,不能科学有效地把握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破”与“立”、目标标准上的“高”与“低”、方式方法上的“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而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地服从、服务于两个根本转变,导致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达到应有的历史高度。二是缺乏“虚事实做”的真本领。不能有效及时地抓住机遇,创造性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环节的转换,开拓性地推进思想教育整体工作的飞跃。 (二)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两个根本转变是一种客观的、自觉的历史性活动。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的、前进的本质表现,是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直接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真正地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虚事实做”的真本领,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到应有的历史高度,就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 1.两个根本转变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代价意识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积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更受制于经济基础。社会经济领域的两个根本转变的整体性运作,必然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与内容、手段与方法、思想与观念等方面随之转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现实性上,正象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洋溢生命的流动。它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是在不断有所适应、有所创造中,有所发展,有所前进的。作为转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不仅是对其既有运作模式的扬弃,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主动地重新建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换,必然会带来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甚至会在局部或阶段出现混乱和迷茫。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建总有个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从不完善到基本完善的过程,这种“模式的代价”具有不可克服性〔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准备,不能因一时波动和暂时的困惑,从而失去对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转换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支撑要素的组合和运作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而且还具有主体的能动选择性。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自觉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发挥主体的创造精神和敬业精神,完全有可能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过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观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只要我们找准位点,坚持不懈,实事求是,步步推进,就一定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