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995年12月25日收到 提要 落后地区高校人才的严重流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和人才自身生存与发展激烈竞争带来的突出问题。对此,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在争取国家和社会力量支持的同时,下决心加快改革步伐,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小环境,创造局部优势,满足教师生存和发展需要,从而增强对教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 落后地区 高校 人才流失。 近几年,落后地区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成为高校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最急迫的问题之一。 以我校(延安大学)为例,1993年和94年共流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人。其中,自动离职17人(占外流人数的38.64%);硕士学历7人(占94年在册硕士学历37人的16.3%),本科学历35人,大专学历1人,高中学历1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8人;35岁以下39人,36—45岁5人。流出人才几乎全部去了沿海发达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大城市,分布区域较广。同期,流入各类人员18人(不包括分配来的应届毕业生)。其中本科学历10人,大专学历1人,中专学历7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3人;35岁以下10人,36—45岁8人。流入人员基本上来自本省的延安和榆林地区,来源区域比较狭小。不难看出,流出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大于流入人才,而且学历和职称层次高于流入人才,平均年龄则低于流入人才。对此,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上述数字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反映的问题,对于所有边远落后地区的高校来说,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加以认真的探讨、分析和研究。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落后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日益成为个人奋斗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与此相应,人才的竞争和争夺也日趋激烈,人才的流动也日益频繁。其一,落后地区高校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制约,普遍存在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等严重问题,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这就使得这里的高校在增强办学活力,稳定和吸引人才方面面临严重困难,处于严重劣势。其二,国家近几年虽然在宏观政策上更加重视和加强了高等教育,但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对高校,尤其是落后地区高校的资金投入。尽管教育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学校的各项开支都在以更快的速度大幅度递增。经费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工作生活条件的相对恶化,不仅成为困扰学校队伍稳定、工作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且成为困扰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突出矛盾。其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尊重知识,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虽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和限制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这对于从事复杂劳动并对落后地区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高校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在上述情况下,落后地区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基于其在学历、知识、年龄、成就等方面的优势,必然产生流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强烈愿望,以期实现他们在生存环境、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要求。 2.高校自身问题的影响。落后地区高校由于自身条件差,对人才的吸引力本来就相对较弱。与此同时,这里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也一般起步较晚,在人员编制、工资晋升、创收基金分配、职务评审、骨干教师培养、重点学科建设、住房分配以及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一整套激励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动力机制;还不太善于利用有限条件,创造局部优势,为有潜力和成绩显著的中、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也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和鼓劲作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挫伤了部分年轻有为教师的积极性和感情,抑制了他们的发展势头。因此,一些年轻教师就要想办法、找机会流向他们认为理想的地区和单位,以实现他们在事业发展上的需要。 3.教师个人方面的原因。近几年补充的年轻教师中,有些人缺乏艰苦环境和实际工作的锻炼,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念薄弱,敬业精神差,热衷于浮华享乐,因此,不愿从事在他们看来清苦而又需要严谨认真对待的教育工作。另有一些人,把自己在国家和组织培养下取得的某些学业上的成就,仅看成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以此作为与学校讨价还价的资本,稍有不满,便抛却初衷,引身他去。 二、人才流失带来的后果 落后地区高校的师资队伍本来就很薄弱,特别是有潜力、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更为短缺,他们的大量流失给学校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1.严重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落后地区高校的年轻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对于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调动和突然离职,必然会妨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严重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损失无疑是很大的。 2.影响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工作的后劲。从根本上来说,落后地区高校要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稳定,业务水平较高,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优秀师资队伍。年轻教师,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一方面不利于师资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等方面结构的优化,影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某些学科和专业队伍或整个师资队伍的断层,影响教学、科研梯队形成和工作的后劲。 3.对在岗人员形成巨大的心理冲击。落后地区高校的教师,要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往往要比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高校的教师付出更大的劳动和心血。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甚至是业务平平的年轻教师,流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以后,生活福利有了较大改善,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这些信息反馈回来以后,对在岗教师形成了巨大的引诱力,对其心理稳定构成了强烈冲击。而这种引诱力和心理冲击,必然会带来中、青年教师外流的更大的潜在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