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体制改革应围绕教学改革这个核心来进行,要确立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并行的观点;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较之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有限的、局部的、次要的;高等学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单纯以人才市场提供的信息来调整;大学应该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高校的德育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不能把市场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德育的功能要通过实现个体和多方面社会化以促进社会整体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正深入进行,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值得引起重视。 体制改革先行论 有人认为,“教育体制改革好了,教学改革也就好办了”;还有人认为,“高教体制改革都忙不过来,哪还顾得上教学改革”。这些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片面性。教育体制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体制不改革,教学改革很难开展;但体制改革要围绕教学改革这个核心来进行,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偏离教学改革这个核心的体制改革没有意义。当前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正确的,但一些具体措施,并未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改革,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甚至由于分散教学力量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总之,体制改革应以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为依据。两者更应比翼齐飞,相互推动。我们要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教学改革,确立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并行的观点,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导向论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有人把适应市场经济作为高教改革的唯一导向,推向极端,过分夸大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致使高等教育活动出现经济化、商品化、市场化倾向,这值得商榷。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强调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增大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比重,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方面的功能较之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仍然是有限的、局部的、次要的。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必需的。同时高等教育还要培养社会发展中非市场经济行为的各种人才,这也不能忽视;高校有一部分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进入技术市场,为市场经济服务,但高校还有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以及一些影响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而这些成果却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当前,高校经费确实太紧张,只能保人头费,不搞创收恐怕难以维持。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高校的直接经济活动迅速扩张,办厂、开店、搞市场营销、证券交易等,几乎涉足所有行业。有些高校已经形成科技产业集团,年产值达到3~4亿,但大多数高校科技开发、校办产业搞得并不好,甚至赔本、负债。经济活动牵制了学校领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冲击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致使教学质量滑坡,科研水平下降。这样下去,令人堪忧。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高等学校的创收活动,是以对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淡薄和漠视为代价的。高等学校对创造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新文化的使命,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社会文化素质方面的职责,在倡导文明、抵制庸俗、腐朽文化方面的任务或者由于无利可图而束之高阁,或者由于缺乏经费支持而难以付诸实现。这是值得引起我们警惕的。 专业适应市场论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既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一个过程,而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上一个专业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具备一定的条件。传统大学的专业设置强调学术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体系的构建或者强调学科的内在逻辑,或者注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识结构的形成。现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市场也相应地发育起来了,它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向高校的专业和课程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加速进行专业的调整和改革,更新课程的内容和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但是,如果单纯以人才市场提供的信息来调整专业,盲目而不加分析地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难免产生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有可能把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引入歧途。例如,有数学专业就要办会计专业,有地理专业就要办旅游专业,有制图教研室就要办服装设计专业等等。甚至没有专业教师也要上新专业,一方面表现在未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审慎的考虑,就轻率地增设或调整某些专业;另一方面表现在追求专业名称的时髦而全然不顾专业的内涵。一些专科学校尤其是短期职业大学,可以根据社会职业的大类培养实用人才,但如果重点综合大学、理工大学也建立如酒店管理、旅游专业等职业性专业,忽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创造性与战略性,这对国家的未来人才构成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在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选课方面也出现了单纯追求实用性、职业性、技能性的倾向。许多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对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与竞争有帮助的课程上,而对那些有益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和基础学科方面的课程,则少有兴趣,忽视了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基础性。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专业教育实用论 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教育照搬苏联的办学模式,强化专业教育,兴办了很多专门学院。这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另一方面,这种办学指导思想也有功利性倾向。从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可知,科学教育的兴起,是从“实科”教育开始的,是以“实用”为出发点的,这在矫正过分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推动科技进步与科学教育的发展上,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久而久之,这种“实用”观念被强调到了某种极端的程度,从而滋长了一种以实用为目的的“功利性”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的滋长,加之科学技术本身的强大经济功能,构成了今天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巨大反差。人文教育逐渐失去了它在大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人文教育的削弱,必然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下降。科学技术落后是危险的,人才素质滑坡也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