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尊师重教在我国是一个古老而鲜活的命题。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先哲荀况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的名言传世。在当今,强调尊师重教是我国所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之初,尊师重教的风行,曾极大地释放出广大教师献身“四化”、报效祖国的工作热情,产生过巨大的社会效益。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科技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型步伐的加快,尊师重教日甚一日的宣传,却没有继续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表现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阵线不稳,大批中青年教师纷纷流失。笔者认为:教师厌教弃教,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有关尊师重教政策及措施未能完全落实到位。已落实的大多体现在非物质因素方面,“物质利益原则”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即对教师做到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业绩上肯定,经济上则没有根据社会价值观念和传统分配制度的变更,及时给予同其贡献相匹配的物质补偿。教师职业在脑体倒挂中逐渐失去吸引力,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 教师职业以解惑、授业为己任,以清贫、奉献为特征。因其远离经济活动领域而难以跻身富裕阶层。历史上“十儒九丐”,“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之说,足以表明教师经济地位的低下。进入20世纪,唯有社会相对稳定的30年代,大学教师获得过短暂的高薪厚待。1933年,大学教员平均月薪为一般工人工资的12倍,教授为工人工资的12~24倍,抗战开始,教师工资水平急剧滑落。〔1〕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过早提出缩小“两劳”差别,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政策取代了“按劳分配”原则,教师工资增长缓慢。“文革”期间,大兴“斗私批修”,教师工资呈原地踏步或下降之势。1965年教师年平均工资为598元, 1970 年为 555,1977年为559。〔2〕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时期教师待遇虽不尽如人意,但总体看教师队伍还是稳定的,究其原因,其中有个人自觉服从革命分工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体力劳动者工资水平。改革开放号角吹响之后,党的富民政策使相当多的体力劳动者率先走上富裕之路。体脑收入倒挂的差距日益加大,教师经济地位下降日趋明显。劳动报酬分配“师不如徒”、“父不如子”,甚至“爷不如孙”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经济收入不但与个体户、专业户、暴发户无法并论,而且与一般行业的普通劳动者收入相比也稍逊一筹。1991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2563元,而学校职工年平均工资2479元,低于全民工资3.3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12 个行业中教师平均工资排列倒数第三。〔3〕如果其他行业加上工资外隐性收入,教师经济收入的 座次则还要居后。分配关系的错位,造成社会消费表现的扭曲。有些富有者财大气粗,一掷千金,领导着社会消费的新潮流。而默默从事复杂劳动的绝大多数教师却过着捉襟见肘、囊中羞涩的生活。有的中老年教师布衣素食、家徒四壁,有的青年教师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与此相反,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视教育如国魂,不惜任何代价维护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优越地位,教师待遇之优厚为体力劳动者望尘莫及,两者之间的利益差始终保持着正向扩大。如美国、日本、香港大学教授的月收入为一般工人的10倍,前苏联大学教授月收入为一般工人的6 倍,经济起飞很晚的韩国大学教授月收入是工人的3.5倍……。我国大 学教授月收入仅相当于美国大学教授月收入的1%, 日本大学教授月收入的2%,前苏联大学教授月收入的6%……。〔4〕由此可见, 中国大学教师待遇之低恐怕堪称世界之最。各国国情有别,中国大学教师当然不能与发达国家教师的收入攀比,作出这种比较旨在打破国界,为国人思考我们的高校教师队伍为何不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 改革开放激促我国在混沌中醒悟,在落后中奋起,它引导人们逐步摆脱愚昧、告别贫穷,推动中华连创辉煌、走向富强,成就举世皆惊。同时又玉中夹瑕,带来各行业商品经济意识盲目强化,拜金主义侵蚀人们心灵的负面影响,从而诱发了继“文革”之后第二次知识贬值和“读书无用论”思潮抬头,与尊师重教的号召发生抵牾。社会上有人把从学喻为“黑路”,把教师排在社会十类人中的第九位,以及“穷得象教师、傻得象博士”等顺口溜,就是对知识贬值、读书无用的戏言诠释。这些调侃之辞虽不免夸张、偏激,但确也反映了人们对教师待遇太低,人类灵魂工程师失去魅力的客观认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收入偏低,教师职业受人鄙视等问题出现伊始,就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国家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提高教师经济地位作出过不少实质性努力,以调适教师失衡的心理。由于脑体倒挂的反差太大,加之有些地方没有切实把尊师重教的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待遇过低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根本扭转。老年教师对分配不公和社会讥讽尽管也有抱怨,但他们说归说,干归干,单一物质追求已不构成其决定性的价值取向,竭力以“安贫乐道”的信条淡化自身与富有阶层的反差,自我矫正心理上的失衡。但许多中青年教师物质生活期望值较高,他们不再安于现状,决意跳出学校的圈子,去实现自身价值。 在过去十年中,全国重点高校中青年教师流失率一般达到22~25%,少数高校达40%,有的高校青年教师甚至进不抵出,出现负增长。据近年对上海等24个城市的116所高校抽样调查表明,72.8 %左右的教师有流动的意愿。〔5〕没有流失的教师有的身在校园,心不思教, 把精力转移到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上。为此,有识之士担忧,倘若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遏制,90年代后期高校有可能出现“老年教师退光,青年教师跑光”的可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