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是学校的立足之本,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尤其是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正式启动之后, 人们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更是提到新的高度,因为人们深切感到“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学校”。然而学科建设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笔者认为是当前学科建设中应着力解决的。 一、问题 1.“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难以奏效的。但不少单位的学科建设长期以来处于若干职能部门各管一摊的状态,没有校一级的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的宏观管理和研究,造成“政出多门”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的效果。 目前涉及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主要有研究生院(处或部)、科研处、人事处、教务处、设备(装备)处等。但这些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划分不明,又缺乏校一级的专门机构的有效协调,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性、政策衔接性、规划一致性不够,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情况。如在学科点队伍配备问题上,人事部门可能偏重于从编制方面考虑,按常规的师生比例划拨编制,并尽量压缩人员编制,而研究生院(处或部)等部门可能侧重从学科点发展的需要方面考虑,根据学科的发展方向,要求每个相对稳定的方向均要有学术带头人,并配备相应的结构较为合理的梯队。这显然与人事部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步调一致,共同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有的学校虽已建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机构,但因种种原因,如院、系一级的基层机构未能完善等,亦未能有效地行使其应有的职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盲目求热”,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不仅各学科要有自己的规划,学校也应有总的规划。而且,在制定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各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国内外同学科的发展趋势,国家和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科的总体发展方向,在给学科“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换句话说,学科建设规划应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但是目前,一些学校在学科结构的“优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存在着脱离本校所在地区的主导行业、优势行业,脱离本校的服务面向,脱离本校的优势学科,盲目求热求新求全的现象。这些学校在片面强调学校总体的“规模效应”时,却忽视了各学科自身的规模效应,不少学校在脱离本校的优势学科的情况下,纷纷增设新的、热门的学科专业,从而出现了不少在本校缺乏优势相关学科支撑的“势单力薄”的新学科,这种做法,显然对学科建设及学科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老、同、活、散”,不少学科研究方向存在问题。 学科的研究方向是学科的龙头,研究方向的确立是学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它将约束或带动学科建设的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目前学科建设中研究方向的问题主要是“老、同、活、散”。所谓“老”,是指研究方向长期以来内容偏老,与本学科领域内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脱节,缺乏新意和前沿性。“同”是指不同单位同学科的研究方向的内容相互雷同,缺乏各自的特色与优势。“活”是指有的研究方向的确定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变化快,缺乏相对稳定性,难以形成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的特色与优势。“散”则是指有些已确立的研究方向没有很好地形成学科点全体人员一致的主攻目标,致使研究力量分散。 此外,还存在着研究方向与科研课题不一致的现象。 4.“见树不见林”,忽视形成学科群体优势。 各个学科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又不是彼此孤立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同一门类的学科之间打破障碍,进行交流与结合,而且需要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以求在其结合点上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因此,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只看到彼此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学科的“单打一”的水平上,而应在按各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在建设好各个学科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联合,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 目前虽有部分学校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但仍有不少学校未能给以足够重视。 5.“青黄不接”,学科带头人出现断层。 学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队伍的建设。“没有一流的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而学科带头人又是学科学术队伍的“领头羊”,是关键之关键。 目前,高校中学科带头人队伍出现比较严重的“青黄不接”局面,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其一,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 中科院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着我国科技队伍的水平和声誉。然而,在全国527名中科院院士中, 高校中只有191人,仅占36%,且地区分布和学科结构很不均衡。目前有博士学位 授予权的高等学校219所,这些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专业点2011个,而高校中博士生导师仅6299人,平均每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拥有的博士生导师不到30人,平均每个学科、专业点只有3个导师。显然,学科带头人队伍数量不足,具有国际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数量更少。 其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 综观目前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年龄结构状况,第一代学科带头人都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再过几年,第二代学科带头人也将陆续到达退休年龄。因此,年龄老化已成为学科带头人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仅以上海高校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上海高校23名中科院院士中,60岁以上的21名,占90%,年龄最大的92岁,平均年龄达73岁。前四批527 名博士生导师中56岁以上的501名,占95%强(其中60岁以上的420名,占总数的80%)。即使将大大年轻化了的第五批博士生导师计入,783 名博士生导师中,56岁以上的亦达670名,超过85%。52 个国家重点学科114名带头人中,60岁以上87名,占76%,平均年龄66岁;42 个市属重点学科55名带头人中,60岁以上40名,占73%,平均年龄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