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深刻。社会环境的改变,高等教育将发生适应性的变化。相对于适应原来很熟悉、很习惯的环境而言,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其艰难和复杂的程度,是处于原来环境中的情况所不可比拟的。然而,无论怎样殚精竭虑,总是要面对现实,因为除了适应,别无选择。 英国教育家E·阿什比说,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判断。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似乎可以描述为:是对于传统的扬弃和对于环境改变的适应。 一、何谓适应 1.适应是生存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根本的改革。小平同志多次告诫人们,改革也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重申了马克思提出的“革命的实践”这一命题。 随着社会环境的根本改变,高等教育无例外地要进行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质是自身内在逻辑发展和对于社会环境适应的有机统一,前者是根据,后者是动力。一般情况下,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环境,得以发展;而在紧要关头,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更是生存的选择。 2.适应也是革命的实践。经济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经济体制,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环境。党的十四大报告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还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和影响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需要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协力与配合。 高等教育通过深化改革,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藉以获得生机与活力,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以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参与并支撑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的建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革命的实践”。此种情况,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不乏先例的。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思想,引导大学冲破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20世纪初,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引导大学冲出经院式的“象牙之塔”,等等,无不是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实行的革命性的突破。 3.适应是发展的契机。随着社会的进步,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禁锢了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而主动办学的市场取向,却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国家实行经济体制的转轨,也是高等教育界众望所归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将是高等教育走出困境、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契机。 所谓契机,只是给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发展的所有客观条件都已完备而在那里恭候“贵宾”光临。事实上,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以抓住发展的契机,比象原先那样一切照指令性计划行事,要艰难复杂得多。不仅在于执行指令性计划较为简单,而且在于指令性计划可以强调某种社会需要而置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于不顾,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却是必须依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同时,经济体制的转轨以至整个社会的转型,更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旧体制的惯性力要顽强地表现,新体制的稚嫩而裹挟来一些冒牌的祸害,给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增添了艰难复杂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适应经济体制转轨而显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无序状态,也给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蒙上了一层阴影。发展的契机出没在危机四伏的波涛中。能够把握住契机的,不仅有敏锐的目光,而且有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未来发展的一流大学当非它莫属;为危机四伏所困惑,而与机遇失之交臂的,其发展可能会相形见绌。 4.适应是发展的过程。经济体制的转轨,新旧体制的更替,是一个突变过程;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起来以后,还会不断发生一些变化,是一个更长时期的渐变过程。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是全过程地适应,在不断地适应中发展自我,通过不断地发展自我以更好地适应,适应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在这个相适应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至于以后的不断地相适应,那是未来的事情了。 以为高等教育所要适应的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正在发育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在新旧体制更替过程中,新体制固然很不成熟、很不完善,毕竟是日渐趋于成熟和完善;而旧体制却是趋于解体和消亡的。高等教育为图生存和发展,显然是不能远前者而近后者的。尤其不能忽视的是,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高等教育这一个方面的支撑。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问题只在于高等教育依据自身的内在逻辑,应该适应什么和怎样适应。 二、适应什么 1.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计划与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里有机结合的两种手段。党的十四大报告说:“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所谓“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计划手段,还包括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党的十四大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它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在于补正和克服市场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应有之义。不难看出,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市场这两个概念,本来就是经谓分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