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效令人瞩目,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密切关注。这里拟对一些国外学者的有关观点进行评介。 一 国外学者首先关注的是8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缘由及政策背景。 苏姗娜·佩珀(Suzunne Peper)在她的《八十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1990)一书中谈到,邓小平的现代化策略的首要目标是要通过经济的迅速发展来赶上世界的发展。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科学技术是经济现代化的关键,而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与基础。教育现代化要从经济发展对人们不同的需要出发,来推行教育的多样化改革。因此,开始时恢复招生、考试及分配等方面的统一做法,到80年代时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她也将此时期的改革与以往的教育历史加以联系,但在肯定了此时期改革与以往许多不同的特点时,也承认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并不是单纯的历史延续,而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成果之一。邓小平的政策意味着中国重新向西方世界开放,不仅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引进资本,而且试图引进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等,尤其是对美国的发展经验的重视,从而在兼容并蓄中走自我发展的道路,以使中国的现代化更为有效[1]。 另一位学者列欧·奥伦尼(Leo A.Orleans)则认为,8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虽然不能简单说成是以美国模式取代苏联模式,但他认为苏联的模式正在被突破,而一些新的变革既与现代西方尤其是美国模式相联系,也与中国的发展现实相一致。 首先,“过分专门化”受到批评。过去的倾向是根据生产部门的需要来制定专业,结果是学生培训面狭窄,分配工作的选择性相当有限,并且缺乏研究与创造能力。现在已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课程中结合进更多的理论及包容更多的选修课。在分配上甚至鼓励各级企业采取与高校订合同的方式来获得需要的专业人员。 其次,脱离苏联体制的另一方面,则是将研究活动引进大学。以往由于过分专门化而缺乏理论背景,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研究生教育阙如等,都是其原因。而从1981年建立研究生学位制度后,研究才成为学术课程的一部分,并且开始与生产部门合作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还建立了从事基础研究的重点实验室等。 再次,在教学上改变了那种课堂讲授生吞活剥的方法,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高等教育改革还在于试图限制中央的过分集权,并扩大高等学校的自治权与决策权。在招生、教学计划与编选教材、接受生产部门与社会机构的委托及与其合作、处置基本建设投资与经费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自治权的扩大方面,都打破了以往采用的苏联体制,改变了大学由国家包办的管理方式。 不过,在英才教育性质上仍保留了苏联教育的特点,当然也与中国固有传统有关。如重点大学与重点小学及重点中学的一贯联系。奥伦尼认为,这种英才主义可以克服“文革”所造成的人才短缺。因为一个急需发展的国家,难以承担教育上平等主义的奢侈品[2]。 加拿大学者露丝·海霍(Ruth Hayhoe)在其《中国大学与对外开放》中,对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作了进一步阐述。她认为,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发展影响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在经济上,经济结构的改革赋予了企业及经济管理部门更大的自治权;在科学管理体制上,也建立了科学基金来支持基础与应用研究。这些都激励高等院校寻求国家计划以外的经费,来支撑其扮演更富意义的研究角色。 联系80年代中期前后的教育改革,她认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集中体现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努力。其中除了有关基础教育的部分,对于理解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决定》的核心对高等教育来说,是在管理体制上对自主权的肯定。这种自主权表现在招生、分配方面,在国家的计划基础上有与社会部门自主联系的权力。对于课程及教学方面的权力放开,可以说是在高等院校内部变革上更具意义的事情。而在高校财政经费上自主权的扩大,对于经费结构的变革及学生管理上的变革,都有着重要意义[3]。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把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变革的总方向及任务相联系,认为这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及向当代世界重新开放,从而实现自我变革的一个新时期。 二 在具体的改革上,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是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和课程改革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海霍在她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图景》一文中作了分析。在她看来,现行高教结构与历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中国历史上已有地方、省及国家的三级划分,民国时期则为国立、省立、市立等。改革在三级大学划分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其结构反映了国家及各级部门的需要,尤其在50年代由生产部门分管专门的大学,则与采用苏联模式有关。而高等教育与地区的联系一直是其结构的特点。其中最富意义的是50年代初高等教育在地理分布上的举措,在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都有了高等教育的分布。这种分布的形成既有苏联的影响,也有中国自身的特点。这种格局在80年代为新的经济发展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中国高等教育在80年代的发展,特别是省与地方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