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组前阶段就这一课题在北京大学开展了问卷调查(获有效答卷374份)和走访、座谈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中“中国传统文化热”原因透视 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但是长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思想方法陷入形而上学的原因,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基本上持全盘否定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传统文化更以所谓“破四旧”的名义加以讨伐。改革开放以来,情况有了改观,但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份遗产,还是经过了一个思考的过程。80年代中期一度出现的“文化热”,基本上也是反中国文化传统的。到了90年代,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引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的重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讲座和音像资料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魅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历经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始终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虽然中国的历史已经发展到了当代,但是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每一位后来的中国人都自然想了解自己的祖先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希望能借鉴祖先的智慧和经验,来帮助自己克服面临的困难,创造今天的新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等等,其中所表现和提倡的高尚志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顺应潮流、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自我完善的修养目标,淳朴务实、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等等,都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魅力,强烈吸引着并调动着人们特别是青年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影响作用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大学生占59.9%;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者占95.6%;而认为没有生命力者仅4.4%。大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和感兴趣者达72.5%,而表示不感兴趣者仅占1.6%。在问卷调查中,有60 %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见义勇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戒奢以俭”、“谦恭有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这是大学生们近年来进行文化反思后的一种选择。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们的思想在社会的变化中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确也经历了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由于受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80年代以来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几次“文化热”现象。先是“萨特热”,接着是“弗洛伊德热”,再是“尼采热”,后又是经济自由主义、产权经济学、波普证伪主义等等“热”。在一段时间里,西方思潮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以至于有一些人“热”得头脑发涨。 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之后,大学生们进入了一个反思阶段。由于重提反“和平演变”问题,又逢社会各界纪念毛泽东同志百年诞辰的氛围,在大学生中一度出现了“毛泽东热”,或者叫“寻找毛泽东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明确和建立初期,我国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社会的精神文明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这种情况,一方面从政治的角度促使了“毛泽东热”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则促使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向中国传统方向探寻。因此大学生们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对中国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更深的基础上理解社会,理解中国。在调查问卷中,有74%的大学生同意“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现代化不能实现”的观点,他们表示了一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特别是,面对着社会上“经商”、“选美”、“炒股”、“追星”等风潮对高等院校的轮番冲击,大学生们倒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能提高并融入自身素质中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文化,其中尤其是祖先留下来的、自己应该知道但长时间里自己并不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可以说是大学生中出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热的主观条件。 再次,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领导的鼓励和教师的帮助。 研究80年代以来在高等院校里出现的“文化热”可以看到,以往的几次西方文化“热”具有大学生群体特有的现象,而这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热倒是真正形成了领导与群众的共识、教师与学生的共鸣。 爱国主义教育是党中央提倡的主旋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主旋律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则明确规定把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对于这个问题,高等院校的教师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坚决拥护中央的意见。很多高校教师又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这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的师资条件。北京大学和许多高等院校又具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自1992年以来,季羡林、张岱年、邓广铭、周一良、侯仁之等文化大师,或撰文阐述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或应邀开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他们渊博的学识、认真治学的态度和谦虚做人的品格对大学生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听过老先生的讲座之后,有的学生就深有感触地说:“看着老先生,听他们讲那些我以前很少接触的东西,就想回去得多读点书,多加强一下自己的修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