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师院校的办学方向问题,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专业设置是和办学方向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过去人们对师范院校设置非师范专业也就讳莫如深。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师院校不再囿于纯理论上的讨论,主动面向市场,打破传统的单科性专业设置,相继增设了一些非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的设置,对深化高师教育改革,挖掘办学潜力,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无疑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非师范专业的设置,非师范专业设置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本文就此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同仁。 一、增设非师范专业的时代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直是单科性专业设置,即中学开什么课,师范院校就对应地开设什么专业。从1902年开办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到八十年代末近一个世纪,师范院校发展到250多所,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专业设置上,仍遵循“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设置”这样一个原则。即使是全国几所重点师范大学,根据三个培养层次和两个中心的需要,也只是在师范学科的基础上细化出少数几个相关专业。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全国几乎所有师范院校都设置了非师范专业。据了解,一般地方师范院校,常设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之比平均在1∶3左右,当然还有一些非常设专业。省属以上重点师范大学,比例在1∶1左右。短短几年时间,在没增加教育经费的情况下,增设如此多的新专业,确定令人有一种“失控”之感。但当我们冷静地分析其原因,又不难发现它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 1.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要求师范教育要作出相应的反应。进入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中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在校学生很快就达到362万。93年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九十年代,“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未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不同年限的职业技术培训”。“普通中学也要分别不同情况,适当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职教师资。但实际上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很缺。据93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统计资料表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本科学历的文化课教师36051人,专业课教师24600人,本专科学历的文化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4.3%,专业课教师33%。这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不相适应。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自然要和其他高校一起共同承担起培养职业中学师资的任务。而事实上,由于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培养目标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师范院校除能输送少量的文化课教师外,别的就爱莫能助了。这就迫切要求高师院校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专业结构的调整。在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同时,能够兼顾职业技术教育,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合格的教师。 2.对高等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讨论,为增设非师范专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说,从我国创办师范教育以来,关于高师办学方向的争议一直就没停止过,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观点有强有弱。八十年代以来,中等教育结构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师教育如何适应新的变化便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从理论工作者到实际工作者,不少同志认为,变单科性为多科性,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可行的教育改革思路。如袁运开同志在《改革高师教育的指针》一文中指出:在多科性学校中,“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各方面的信息,不论在选课、学术活动、研究工作训练、阅读、动手、课外活动、人员交往哪一方面,都有广阔的领域可以选择,可以接触,从而在各方面受到熏陶”〔1〕。薛天祥同志在《关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结构调整改革的探讨》中谈到,“在有条件的普通高师院校增设相近专业的职技师范系或班……特别是文科类专业,如秘书、财会、金融、旅游等,不少师范院校是能够顺利开设的”〔2〕。这些理论上的探讨,使高师专业结构的调整有了理论依据。事实上,到了八十年代末,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高师院校设置非师范专业也就渐渐地铺展开来。 3.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加快了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就一直在高校的竞争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国家对高等教育不再是过去完全的统、管、包,高校也不再是单纯的等、靠、要。“生存靠国家,发展靠自己”,这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但由于中学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高,教师职业还没形成竞争市场,师范院校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扩大收入来源,也就只有面对现实,找准市场,设置一些非师范专业,以改变师门的冷落。这便形成了目前多学科并存的师范教育体系。 二、非师范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所高校,设置一门新的专业,都必须遵循社会需要和学校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这是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前面我们之所以把设置非师范专业放在时代背景下来考虑,而不是把它列为设置非师范专业的依据,原因是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社会实际需要的依据,但求生存图发展的“创收”,却不是教育规律本身所能承认的。国家起初同意设置非师范专业,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从现在非师范专业设置的情况看,很大程度上是从学校的发展来考虑的,从而出现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