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测定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中,苏、锡、常三市与国内大城市相比,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名列第四、五、六,成为江苏最发达的地区和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高速推进,向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包括各行各业专业人才需求、各类师资需求和高等教育水平需求。 一、经济高速推进提出巨大人才需求 据统计,到2000年,苏州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由现在的14.4万人(扣除各级师资和卫生系统专业人才数)增至18.8万人,净增长4.4万人,无锡市专业人才数(扣除各级师资数)由现在的16.5万增到21.6万,净增长5万人;常州市预计1995年需大专以上层次人才4029人(扣除师资数),其中硕士129人,本科人才1859人,大专人才941人,1996年至2000年需要大专以上层次人才8932人(扣除师资数),其中硕士379 人,本科人才4994人,大专人才3559人。 如果考虑到满足三市人才需求的各种相关因素,其实际需求量会更加庞大。 第一,三市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分布需要进一步优化。该地区专业人才大多集中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以苏州市为例,第一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只占全市总数的2.2%,第二产业占34.3%,第三产业占10.3%(见表1),三产人才数之和不到总数的一半。从经济发展看,三市今后人才增加在三产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将不同步,经济部门和三产人才需求将大于机关、事业和卫生系统。例如,苏州市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非常突出(见表2),人才需求总数达3.94万人,占全市人才净增长数的90%。 1994年底苏州市专业技术人才分布表 表1 分类 一产 二产(工业 三产 机关 事业 教卫 合计 (农业) 与建筑业) 人才数 4563 70712 21147 21053 15771 72664204907 占专业技术 人才的比例 2.2% 34.3% 10.3% 10.3% 7.4% 35.5%100% 1995~2000年苏州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人才需求低限预测表 表2 单位:万人
第二,专业技术人才年龄偏大,自然减员平均每年达7500人。据统计,在全民单位现有专业人才队伍中,60岁以上占0.7%,55—59岁占18.9%,46—54岁占49.1%,36—45岁占20.6%,28—35岁占10.7%。从这一年龄结构来看,再加上离开本地区人员,1998年以后,将是本地区专业人才自然减员的高峰,同期人才需求数将会明显上扬。据苏州市人事局(见表3),苏州市人才需求绝对数为13.2万。苏、锡、常三市人才年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该地区实际人才需求数都将呈大幅增加趋势。 1995~2000年苏州市人才数量需求预测 表3单位:万人 分类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合计 人 才 数20.5 21.7 23.0 24.4 25.6 27.5 29.2 — 净 增 数—1.2 1.3 1.4 1.5 1.6 1.78.7 自然减员数 —0.7 0.7 0.7 0.8 0.8 0.8 4.5 实际差补数 —1.9 2.0 2.1 2.3 2.4 2.5 13.2 第三,乡镇企业专业人才奇缺。三市经济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在农村社会产值中,农业产值平均不到10%。目前,乡镇企业在三市整个经济结构中地位十分重要,与城市大中型企业平分秋色。 但是,乡镇企业人才奇缺,据统计,苏、锡、常三市乡镇企业共有专门技术人才7000余人,约占三市专业人才总数的1.5%,其中有学历的6000余人,占乡镇企业专门人才总数的88%。在有学历的人才中,本科生占2.17%,大专生占26.10%,中专生占71.71%。乡镇企业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可以预料,在未来的5年中,乡镇企业将需要数以万计的高中低专门技术人才。 第四,各种高科技开发区全面启动,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近几年来,苏、锡、常三市高科技开发区陆续启动。苏州市形成以中新工业园区和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9个省级开发区为骨干,1-30个乡镇经济小区为基础的开发区群体网络。无锡、常州也都分别建起一批科技开发区。由于科技开发区尚在启动、初建阶段,人才需求难以预测。但可以肯定,科技开发区人才需求量极大。例如,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就需人才20万,其中本科以上人才占34%,大专人才占43%,中专人才占23%,1997年和1998年将出现人才需求高峰。 二、教育现代化工程提出巨大师资需求 近一、二年来,苏、锡、常均提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规划。三市将进一步发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健全成人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1.三市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九五”期间,扩大城市高中招生规模25%—30%,使城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现在的80%上升到95%,同时发展农村高中教育,使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现在的50%左右上升到90%。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补充大量高中教师,同时还要为现职高中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