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是高等学校生存的基础、办学的依据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高等教育的价值也正是在适应、满足和调节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实现的。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1〕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主动、更有效和更优化地适应社会需求,无疑是高等教育必须明确应答的问题。 应答之一:如何科学把握、正确选择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 一般说,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多是社会发展变革中的积极、合理、本质因素的反映,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正向需求。然而,社会需求中也存在某些消极、畸形、变异的成份,即负向需求。这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尤其突出。例如,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上的重智轻德、社会对学历文凭的片面盲目追求,等等。同时,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还有全向性需求与专向性需求之分。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的人才需求是全方位的,即社会需要各种专业、层次、规格的人才;而具体高校的社会需求则具有规定性、专向性。应该说,在公平、合理、规范的基础上,市场允许参与者自由竞争,让市场作出选择,即允许高校不受科类、层次等限制去参与竞争。然而,实际上任何高校都不可能无限度、全方位地扩大自身的服务面向,去适应社会的所有需求。 高等学校面对的社会需求既然有正向需求与负向需求、全向性需求与专向性需求以及主要需求(人才培养)与次要需求(社会服务)等区分,那么,它就不可能只是笼统简单、不加区分地适应所有社会需求,而必须首先对复杂的社会需求予以科学把握和合理选择。 要保证高校始终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主动适应合理、积极、本质的社会需求,主动适应与本校科类、层次、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基本对应的社会需求,首先需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检查、监督,同时更需要高校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中建立一种能够主动适应社会本质需求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应具有这样的内涵和功能:其一,科学、正确预测社会需求,分析、研究动态变化的社会需求的性质及其与高校自身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社会需求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只有正确地分析、鉴别,才能有科学、合理、正确的选择与决策。其二,对消极、变异、非对应的社会需求进行排斥、抑制或限制,防止消极、被动、盲目适应。其三,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保证对正向的、本质的、对应的社会需求予以主动、有效适应,就此作出科学决策和指令。其四,对抑制、限制和决策、指令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面对社会的全向性需求,高校必须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种类层次、办学条件等,在社会需求总和的坐标系中准确找到本校所应有的坐标点,从而立足本科类、本层次、本规格,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舞台上扮演好恰当合适的角色,成为本科类、本层次的一流高校;而不是以全面广泛适应社会需求为由,偏离本校所应服务的社会面向,不顾办学条件和原有层次、规模的许可,盲目追求高层次、多学科,或者“自行降格”——本科院校为了“创收”而大量招收自费性专科生。 高等教育对其社会需求的适应,决不是被动、盲目的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同时反作用于社会需求——除了对其进行鉴别、把握、选择外,还要引导社会需求,对片面需求、盲目需求尤其需要予以引导、调控。其一,直接引导个人需求,避免或减少其需求选择的盲目性。例如,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认识疏导、就业教育或在一定程度上以个人缴纳教育成本的多少即收费价格来调节、引导个人需求。其二,坚决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教育质量上引导社会需求,即培养、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引导用人单位不仅重视人才的智能而且重视其道德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对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才的现代价值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竞争、质量、效益观念)、敬业观念、民主法制观念等教育,另一方面更要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 应答之二: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波动性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般具有变化波动性,其表现有二:周期规律性波动与非规律性波动。两者都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影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 1.对经济宏观发展速度的周期性波动带来的人才需求波动的适应。 经济建设宏观发展速度的运行轨迹是一条波浪式的曲线。这是一种周期性、规律性波动。邓小平同志指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2〕经济建设宏观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主要是需求总量)的周期性波动。可以说,经济宏观发展速度的曲线就是社会人才需求总量的曲线。 由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长周期、滞后性的特点,因此,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曲线与经济建设发展曲线(也即社会的人才需求曲线)不能同步起落。否则。一旦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便随之大量招生,而一旦经济调整紧缩,高等教育也随之压缩招生规模,便必然产生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毕业)之间严重错位脱节的矛盾——往往正当经济建设和社会人才需求暂时进入低谷时,却是人才大量毕业、人才供给曲线居高不下时;而正当经济要加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曲线呈现高峰时,人才供给(毕业)却又处于低谷期。因此,为了真正适应经济建设需求,高等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人才培养长周期、滞后性的特点,而以超前运作的态势(不仅包括超前发展而且包括超前控制)来抵消其滞后性影响。其招生规模运行曲线大体与经济发展曲线相反:当经济发展处于整顿的低谷期,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则须逆“冷”而动——超前扩大招生规模,进入高峰期。而当经济发展处于高峰期的后期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则须逆“热”而行——提前压缩规模,进入低谷期。招生规模曲线运行中与经济发展曲线的这种关系,似乎经常逆大环境而动,其实由于人才成长具有滞后性故而恰恰能使人才毕业曲线与经济发展曲线吻合一致,也就是使高等教育效益的发挥与大环境的需求相适应。这应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所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