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双选会),日渐成为大学生自主择业的一个重要渠道。但现有人才市场在运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时间不合拍,影响高校教学秩序;用人单位条件苛刻,不公平竞争现象,使得一些高校毕业生感叹—— 新年伊始,南京某高校张教授兴冲冲走进课堂,令他惊讶的是,教室里稀稀拉拉只有几个学生。人呢?有同学告诉他:又上“双选会”(双向选择)找工作去啦。张教授一脸无奈。 类似张教授遇到的这样课堂冷场,近来在南京的许多高校时有发生,以致有些教师表示“以后再也不给毕业班学生开课了”。南京农大的一位教授颇有怨言:现在的招聘会越开越提前,以致他的高年级研究生根本没办法把精力集中在毕业论文上,做实验再也不如以往那样认真了。据他比较,近两年毕业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明显不如前几届。其实,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呢?但是,为找工作而不上课甚至影响学业,当老师的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是不是人才市场的“双选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影响很大?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南京的几所高校。在应届毕业生的宿舍里,“找工作”已经成为大家每天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南京师大中文系的一位将要毕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开学初,大家还都忙着搞毕业论文,可前不久的一次毕业生‘双选会’一开,大家的心一下子散了。许多同学论文刚写了一半就丢在一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上去了。” 应该说,人才市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运作以来,已成为大学生们自主择业的一个重要渠道,颇受毕业生们的欢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位学生说,“‘双选会’让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互相挑选,透明度高、选择面广,比起以往被动地等待分配,或靠拉关系、托人情找工作,是一种较好的择业渠道”。但他同时指出,“这种在理论上比较科学的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被许多不科学、不规范行为扭曲了”。对此,不少已经在多次“双选会”上杀进杀出的大学生颇有同感。 首先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和大学生毕业分配时间不合拍,导致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提早介入人才市场,浪费了许多学习时间。据了解,用人单位一般在上一年底就制定了用人计划,并开始物色人选,而大学生毕业时间是次年的7月份。针对毕业生的人才市场一启动,许多大学生就不得不放弃手头的学业。某师范院校历史系的一位研究生直言相告:“三年的学习时间差不多有近一年的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专业不吃香再不早点动作,愈往后愈被动,越是选不中心里就越着急,情绪一紧张,哪里还有心思学习。” 其次,“双选会”上存在的用人单位条件苛刻和不公平竞争现象,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屡屡受挫之后,自叹没有一个好爸爸。一些大家都看好的用人单位尽管也到招聘现场摆摊设点,但条件却苛刻得吓人。日前在南京举办的一次毕业生招聘会上,某新闻单位提出的条件是“本市户口,男性,身高1.70米以上,裸眼视力0.8以上。”不能不令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一家广告公司的前提条件是“广告专业的研究生”。而在场的一位学广告的专科生告诉记者“这个专业今年连本科毕业生也没有。”在一家金融部门的摊位前,大学生们趋之若鹜,工作人员无奈中只好直言相告“不要挤了,都不符合条件。”据一位知情人说,这家单位要人是真,但早已内定,来“双选会”只不过是履行一下合法手续。 再次,越开越多的“双选会”使许多毕业生产生了“好戏在后头”的心理,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说不清的“下次”上,光门票钱就花了不少,但一个合适单位也没有。 当然,也有许多学生到“双选会”上去只是为了了解一些信息,感受一下气氛或者“演练”一下自己的应聘能力而已。“在‘双选会’上拍板敲定单位的极少。真正的落实还是在会后双方进一步接触和了解之后。”河海大学一位研究生认为“与其这样一场接一场地搞‘双选会’,还不如印一本人才市场需求手册给我们,上面写清用人单位简介、用人要求、地址、电话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有可能再约时间作进一步沟通。” 据了解,近一个多月来,仅在南京专为大学毕业生举办的供需见面会已不下四五次。其中,既有本地人事部门办的,也有外地来办的,有高校自己办的,还有开发区办的等等。据悉,类似的“双选会”将随着大学生毕业临近还会有很多。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有无更好的办法?南京市人事局一位负责人说,建立人才信息高速公路,将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常设型转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类似集市型的“双选会”还将延续一段时期。他建议高校适当调整一下教学计划,以便让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找工作,同时也希望学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面对许多专业供大于求的事实,他奉劝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同学,应尽早降低自己的择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