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心理学界,自我概念(Secf concept)已经和正在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关注和研究。事实上,从本世纪4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就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但在自我概念的定义上,目前依然存在很大分歧。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包括精神分析学派、人格心理学、自我发展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指符号互动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都曾对自我进行过概念的阐释和理论的建构。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自我概念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人们通过别人的判断、以别人为比较的参照点来评价自己,从而形成对自己明确稳定的看法,即自我概念。同时,他们还指出,自我概念不仅受不同因素的制约,而且具有不同的内在形式(如詹姆斯关于经验客体我"me"和主动行为我"I"的区分)。 一些心理学者主张,自我概念即自我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个性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系统,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是个性心理面貌的组成部分。 一般看来,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个人心理组成中的一种发展性结构;它不仅受到人们生理特征、社会经验、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群体关系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反过来,它也引导和调节着个体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在自我概念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已进行得相当深入。但这些研究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局限:其一,理论上偏重自我概念形成过程和功能的心理性分析;其二,在研究方法上,过分依赖于结构性问卷,使其结果难于摆脱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比较零散,主要分布在对特定群体人的性格特征、智力水平、人际关系状况等具体内容的独立分析上,对这一领域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则较为少见。本研究系运用经验调查法,从一个学校的侧面来反映当代中国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的特点,探讨影响其形成、发展调整和矫正的各种因素。 二、方法 (一)被试 以南开大学选修公共课“社会心理学”的146名大学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3人,女性63人;文科104人,理科42人;汉族131人,其他民族15人;来自城镇112人,来自农村34人。这些被调查者虽然不是按随机抽样法取得的,但在确定有效个案时,尽可能地考虑到他们的系别、性别、民族和居住地区。 (二)问卷 在进行自我概念问题的调查时,经典式的结构性问卷往往难以提供给有别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被试有意义的、确切的自我概念的类型,因而,我们采用开放式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这是一种自陈式问卷,被试只需写下20个陈述句或判断句,来回答“我是谁”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 (三)施测 调查以直接发放、当场收回问卷答案的方式实施。 指导语是这样的: 请你们在所发的空白纸上按照性别、专业、年龄、家庭所在地(城或乡)、民族这样的顺序写下你们的基本情况。然后写20句话回答“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时间要控制在12分钟内,回答问题不要有任何顾虑,就象照着镜子自己看自己一样。把答案按照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先后顺序写下来,不要担心逻辑和重要性的问题。时间有限,速度要快,表述要清。 三、结果 在接受调查的146人中,有效问卷有120份,占总体的82.2%。12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61份,女生59份,各占总数的51%和49%。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我们分男、女两组从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作为处理问卷。 处理问卷时,自我概念类型的分类标准如下: 1.生理性自我:对自己身高、体重、外貌特征的认识,如“我是高个子”、“我是近视眼”。 2.社会性自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阶层的认识和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义务方面的认识,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团员”、“我是祖国四化建设的栋梁”。 3.心理性自我: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的认识,如“我是一个软弱的人”、“我适应力强”。 4.理想性自我:对自己应该怎样、将来怎样、希望自己怎样的认识,如“我是未来的企业家”、“我是个希望为社会所接受而又不失锐气的人”。 5.无效回答:包括对自我的幻想、比喻等,如“我是明月”、“我是高飞的小鸟”。 (一)一般结果 100份处理问卷中,被调查者分性别、专业居住地区和民族状况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N=100) 男(50人) 女(50人) 数目比例(%) 数目比例(%) 文 38 76.00 43 86.00 理 12 24.00 17 14.00 城 31 62.00 45 90.00 乡 19 38.00 5 10.00 汉 47 94.00 47 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