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大学校长现状概览 中国现职大学校长绝大多数是“硬专家”。他们拥有教授头衔,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所建树,其中不少名牌大学的校长还是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等。另有少数校长可以称为“软专家”,他们多是从软科学研究、科技组织管理、行政领导等岗位上经过多年实践,一步一步走上校长工作岗位的。与前者比较,他们的专业色彩不浓,但长于行政组织的协调管理与指挥。为了研究校长现状,我们收录了1993年以来的100 所大学校长的资料(其中有的可能已经换届,尚未收集到继任者资料)。这些大学包括综合性大学29所,分别以理工、农林等学科为主的重点大学48所,医药科为主的大学15所,另有语言、财经、政法类大学8所。 根据收集的100所高校校长的资料,并研究了其它有关资料后,我们有如下几点推论。第一,我国大学校长的构成基本符合国家教委对于校长任职资格的要求。在名牌大学的校长中,知名学者比较多,声望高,具有施政的权威性和人格魅力。第二,大多数校长是从职能部门负责人到副职,然后走上正职的,管理经验较丰富,熟悉本校校情。但同时他们的阅历也决定了其施政受制因素多,创新精神不够,对前任留下的弊端往往习以为常,不易纠正、改革。第三,包括不少名牌大学在内的大多数校长系本校毕业生,学缘结构明显受到“近亲繁殖”的影响,不利于校长开阔思路,实现校风、学风的良性互补,容易导致校长用人上的亲亲疏疏,论资排辈。另外,我国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使学科建设、素质培养走上路子窄、视野小的道路,而我国大学校长任职年龄多在55—65岁之间(近期调整后在45—60岁之间),他们是院系调整时大学毕业的,因此,不少校长的“硬专家”色彩浓,整体知识结构有较大缺陷。第四,从领导体制上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基本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校长负责”尚不易落到实处,有的校长与党委(主要是党委负责人)之间,党与政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无谓的争论和不该有的内耗,影响了领导的决策和效率。第五,在当前,校长往往受制于不少外部条件,对大学的事业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在教学、科研工作与创收之间,面临痛苦甚至违心的选择。同时,必须承认,不排除一些校长的个人素质与新时期大学领导的职责还不相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腐败现象。第六,从年龄结构上看,现职校长任职期限与年龄挂钩,60—65岁为任职年龄上限。这种规定使大学校长与政府官员类同,不利于校长充分积累经验,全面行使职权,开展成熟的、稳健的改革。不少校长抱有到期卸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短期行为心理。这显然不利于优秀教育家的成长。 因此,现职大学校长要承担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必须改善自身的素质。社会也应创造条件使大学校长达到理想的标准,当好高等教育的实践家、改革者和创造者。 二、大学校长的素质研究 针对目前不少大学领导班子换届的状况,国家教委最近就其直属高校推举校长工作作出校长任职条件规定:(1)能全面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有与履行职责相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能以主要精力投入学校的管理和领导工作。(3)熟悉高等教育情况,懂得教育规律,具有基层管理工作经验和把握学校全局的能力。(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应该是教授(或相当于教授),有一定的学术地位。(5 )联系群众,团结同志,作风民主。(6)严于律己,公道正派,清正廉洁。(7)初任年龄一般在56岁以下,连任或规模大的重点学校的校长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1〕 应该说,上述条件规定了大学校长应有的德、才、识、学、体,可以作为大学校长任职资格的“下限”。满足了上述要求,不一定能当校长,但校长必须满足这些条件。然而,文件规定的标准毕竟只反映了校长资格的外在条件,成功的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究竟是什么呢,还需要研究。 1.大学校长的素质研究——人格因素与行为因素 研究大学校长的模式有两个途径:一是人格素质研究(内隐的),二是行为素质研究(外显的)。有的研究者认为,大学校长应具有以下素质(见表1)。〔2〕 表1:大学校长的素质研究 1 1.1对学术活动的崇尚、热爱 学者气1.2具有学者的高贵气质 质和学1.3知识丰富,面广识博 术地位1.4学术水平高,有专业建树 1.5学术地位高,有高级技术职称 2 2.1具有旺盛的精力和高频的活动能量 2.2自信心强 人格 2.3长于社会交往,热情友好,善于号召人、鼓舞人 特征 2.4正直诚实 2.5对事业的忠诚和强烈的责任感 3 3.1能把握师生的需求 关怀行 3.2能给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为能力 3.3尊重人 3.4鼓励发展和表现个人才能 3.5充分肯定师生的成绩 4 4.1能够聘请杰出教师 结构行 4.2具有行政管理能力 为能力 4.3能够制定学术政策 4.4实施学科建设 5 5.1熟悉高等教育内部规律 决策行 5.2能够较好把握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