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经验资料为依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描述、分析了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稳定性的现状及影响诸因素,分析了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稳定性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成就满足感、单位归属感、福利待遇满足感、工作成就得到肯定的情况影响职业稳定性的结论,适用于高校中青年教师;而工作年限、职业生涯阶段、工作机会评估影响职业稳定性的结论,却不适用于高校中青年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中青年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职业稳定性的一个原因,而与同事的关系是否融洽则无影响;出身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职业稳定程度之间呈负相关;高校中青年教师之间的收入差异与职业稳定性无关,对这一结论运用参照群体和相对丧失的理论进行了说明。 一、研究目的、资料及方法 据统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中青年教师(年龄4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有些较新的高校则高达80%〔1〕这些中青年教师5—10年后将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据美国社会学家T·卡普隆(Caplow)的研究,大学教师是一种需要终身投入的职业,因而也是一种最稳定的职业〔2〕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十分突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稳定性的具体现状究竟如何呢?又是一些什么样原因影响着高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呢?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于1993年6—8月对武汉市的几所高校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3〕调查问卷由研究者和调查员发放,问卷的回收则采取了邮寄法,提高了调查的匿名性。样本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先从要调查高校的人事部门获取中青年教师名单,随机排队后以10%的比例进行系统抽样,共抽取410人。除去出国、在外进修、出差等人员外,实发问卷350份,回收问卷261份,其中有效问卷257份,占实发问卷的73.54%。由这257位中青年教师构成的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189人,女68人;30岁以下93人,31—35岁87人,36—40岁46人,41—45岁31人;人文社会科学97人,理工科131人,管理学科29人。本文旨在运用这些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对高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稳定性的现状和原因作一些探讨。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以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描述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稳定性的具体现状,概括出其职业稳定性的不同类型;二是运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寻求与职业稳定性相关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探寻影响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稳定性的原因。 二、变量及其操作定义 (一)因变量:职业稳定性 对职业稳定程度这一变量,我们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别用“你现在有没有改变现在职业的想法?”和“你是否已经在寻找机会改变现在的职业?”进行了测量。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高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流动意愿 人数 % 根本不想改变现职 9 3.50 不太想改变现职68 26.46 改不改变无所谓36 14.01 比较想改变现职10641.24 十分想改变现职38 14.79 总计 257 100.00 表2高校中青年教师是否在找流动机会 人数 % 在找 117 45.53 没找 140 54.47 总计 257 100.00 表1 的资料表明,高校中青年教师中希望改变现在职业的高达56.03%。由表2可知,已有45.53%的中青年教师在找机会改变现职。这一百分比低于希望改变现职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这表明希望改变现职的人中,还有一部分人尚无改变现职的实际行动,他们可能还在犹豫之中。为了进一步研究,我们把“流动意愿”与“寻找机会”这两个方面的指标结合起来,交互分类后得表3。 表3高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情况 在找机会没找机会 改变现职改变现职 根本不想改变现职 09 不太想改变现职 0 68 改不改变无所谓 10 26 比较想改变现职 77 29 十分想改变现职 30 8 总计 117 140 表4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稳定性的类型 人数 % 5.稳定型 93.50 4.较稳定型 68 26.46 3.犹豫型 73 28.40 2.离心型 77 29.96 1.强离心型 30 11.67 总计 257 100.00 据表3,我们可以做如下分类:把根本不想且没有寻找机会改变现职的中青年教师称为“稳定型”的,把不太想且没有寻找机会改变现职的称为“较稳定型”的,把希望改变现职但仍未寻找机会、持无所谓态度的统称为“犹豫型”的,把比较希望且在寻找机会改变现职的称为“离心型”的,把十分希望且在寻找机会改变现职的称为“强离心型”的。这样,我们就结合了主客观两方面的指标,概括出了职业稳定性程度的五种不同类型,并构建了职业稳定性程度的一个测量量表(各类型前的数字为稳定程度的赋值),结果如表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