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中宣部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来,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思想为对象,在课题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理论研究,以期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爱国思想的一般特点 (一)大学生爱国思想研究的理论背景 在“爱国”中的国家概念,不仅指其政治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爱国指爱祖国。祖国与国家不同。祖国是自己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由于祖国总是同她所属民族的国家政权存在着许多联系(如疆域、民族构成、语言文化等),爱祖国与爱国家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思想是个体与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价值关系的社会意识,体现个体对国家爱惜和负责的态度。在人类发展史上,国家取代氏族组织是社会的进步。国家一旦诞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它的存在与兴衰,对于处于这一组织中的任何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原始共同体中个体对氏族组织的爱惜和责任心转化为对国家的爱惜和责任心。 爱国思想有一个从情感到理性的发展过程,爱国思想包括“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两个层次的思想意识。国家作为履行社会职能的组织形式,它对个体而言是最具价值的社会体系。当个体对国家的价值的体验处于一般的、自发的阶段时,就会产生一般人所具有的爱国情感。当这种体验随着人们实践和知识的发展逐步升华为自觉的爱国理想和行动时,“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本质含义是“以正确体认个体与社会价值关系为前提而形成的一种高尚、深沉的人生价值观。”[1]爱国主义区别于爱国情感之处在于爱国不只是感情,还是道德规范、政治原则。爱国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1)民族性。爱国主义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内部不同阶级的爱国主义道德的共同性、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爱国主义道德的一致性。 (2)政治性。爱国主义的政治性首先表现为其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爱国主义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为“忠君报国”。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在其上升时期具有进步意义,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利益,但随着历史的前进,逐步丧失其进步意义。只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始终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3)社会性。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爱国主义是人们对其所属民族、国家的态度,或者是一个国家作为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团结力。在这里,个人或群体是主体,国家是客体。因此影响国民的爱国主义的变量有两个:一是国家本身的状态,二是认知主体——个人或群体。首先从宏观上,国家的状态影响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比如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社会环境状况,科技文化等影响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因素。这种状态是通过跟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确定的。 其次从微观上讲,人们的爱国精神取决于个人或群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在社会中的发展。如果个体在社会中发展顺利,就会对社会产生依赖感,增强对祖国的爱国心。从社会整体讲,如果一个社会制度能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而不是只使少数人得到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 (二)大学生爱国思想的特点 1、情绪性和思辩性的结合 大学生爱国思想的情绪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大学生青年期的心理特征。青年的情绪与情感处于“疾风怒涛”的动荡期,大学生爱国思想带有强烈的情绪化色彩,比如国际体育比赛往往能激起大学生激烈的爱国情感。二是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利益。经济地位的确立是政治倾向稳定的基础。大学生尚未进入职业生活领域,很少从其自身物质利益出发来确定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其爱国思想带有不稳定性。 大学生爱国思想的思辩性基于其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修养。他们对爱国不仅出于感性的体验,还“从书本中找答案”,喜欢形而上的抽象思辩。大学生阶段正处于青年人心理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从大一到大四是个理智克制情绪、思辩代替感情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的爱国思想也有个发展、变化过程,从总体上体现了情绪性和思辩性的统一。 2、政治性与文化性的结合 我国大学生爱国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由于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经济活动,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往往是从宏观上把握,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他们对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了解不深,却时刻关注着社会整体的民主建设进程、政治制度改革及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地位,我国大学生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仕”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社会上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往往影响大学生对国家的态度。列宁说:“大学生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之所以叫做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最有意识、最彻底、最准确地反映了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和政治派别的发展。”[2] 大学生的爱国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学是文化的集散地,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担负着继承文化的重任,也充当了传播、创新文化的角色。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发端于新文化活动。从八十年代的文化大讨论,到九十年代的传统文化热,大学生的爱国思想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3、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结合 大学生的爱国思想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大学生脱离了少儿时代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自我意识趋于成熟,独立意向强烈,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自我设计。在体验和理解自我与国家的关系上,表现出独立性、批判性,带有鲜明的主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