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了我国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为我们在新形势下研究、探索德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明确而有力的指导。 现在和今后时期的高校德育,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过去。它面向未来,担负着为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它面向世界,参与世界科技与人才的激烈竞争;它面向现代化建设,经受着经济、政治、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巨大冲击;它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开放环境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它面对着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青年学生。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既为高校德育开辟了广阔的新舞台,又向高校德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新要求。高校德育要在新形势下求得发展,发挥作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扩大外延和内涵,扩大社会功能,走学科化和科学化发展的道路。 一、拓展高校德育领域 随着开放的迅速扩大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必须向纵深领域拓展和向相关领域渗透。 1、向未来领域的拓展。德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既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高校要为我国未来社会培养大批人才,这些人才的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要拥有未来,就要重视德育,要重视德育,就必须面向未来。 德育要科学地面向未来,首先要科学地预测未来。德育预测,是进行德育科学决策的前提。通过预测,可以认识和把握思想发展和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尽可能降低对未来发展趋势认识的无知程度,尽量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避免曲折和损失,使预定教育目标能够实现,这是提高德育质量,增强德育实效的有效办法。离开德育预测和德育决策,势必陷于就事论事的盲目行为。同时,德育预测也是开展预防教育,争取教育主动的保证。因此,德育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就要想在前头,导在前头,防患于未然。有些德育工作者工作没少做,但效果不明显,其重要原因就是陷进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状况,没有把教育做在前面,没有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防,采取的不是“事前主义”,而是“事后主义”,因而教育缺乏主动性,也缺乏实效性。 德育预测涉及到德育的各个方面,内容是很多的,如德育环境与条件预测,德育目标与规范预测,德育内容与方法预测,德育对象思想发展变化趋势及新特点预测等等。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预测改革开放过程中和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预防可能发生的矛盾与冲突,保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德育的预测和预防,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要确立德育预测的分支学科,进行德育预测、预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为德育预测工作和预防教育提出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方法。二是要动员广大德育工作者,结合德育工作实际,自觉进行预测、预防的探索,积累材料,总结经验,为德育预测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德育预测理论和德育预测实际相结合的统一体,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起着“探测仪”、“导航器”的作用。 2、向宏观领域的拓展。德育向宏观领域的拓展,是改革开放新形势提出的要求,即德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德育面向社会,就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德育的主题,贯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因此,德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只掌握德育理论,必须熟悉、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况,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感,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素质,使这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学校德育需要广泛涉猎社会素材,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成就以及在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帮助学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同时,随着人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学校与社会的不断融合渗透,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日渐加强,学校德育势必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交叉、融合。这不仅因为社会上许多新因素、新问题,诸如腐败现象、分配不公、家庭离异、社会思潮等问题不可避免要影响学校,而且因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偏颇,诸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业务与重金钱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等,无疑要增加高校的德育难度。 总之,德育面向社会,社会需要德育。德育工作者既要结合社会实际实施德育,又要研究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德育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看,德育社会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德育改革的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德育的关系;社会思潮与德育的关系;文化冲突与德育的关系;开放社会环境与德育的关系;德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青年学生的社会化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等等。我们只有把这些关系和问题从理论上研究清楚了,在实际工作中把握了,才能真正找到德育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德育才会有广阔的社会基础而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