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渗透,指打破文理科界限,使文理学科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叉,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单一孤立的知识系统,使之建立起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文理渗透在理工科院校中的作用 文理渗透在理工科院校日显重要。首先,它是顺应现代科学发展高度综合趋势的一项培养人才的措施。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曾精辟地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1〕这段话揭示了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有机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分工愈来愈细,专业方向愈来愈狭窄,定量程度愈来愈高;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分工日益被突破,专业方向愈来愈宽,模糊程度愈来愈高,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成批涌现,致使学科之间失去了非此即彼的界限,朝着全科学的整体化方向扩展,其间的联系加强了。这些发展变化,极大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未来,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正是这一巨大变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世界一些著名大学都经历了由单科到理、工、文结合的发展过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工科向理科结合再到理工文结合的发展演变过程尤为典型。它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基本上是单纯的工科学院。第二个发展时期是30年代以后,其特点是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实现理工结合,并设立了研究生院。第三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特点是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实现了理、工、文相结合。 其次,是由人文教育在理工科教育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美国学者怀特赫在它的著名论文《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博学多才和术精技巧的人。现代科学技术分科很细,而各学科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等教育只有十分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新,也才能培养出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培养出既精通技术,又了解社会、既懂得技术,又能意识到它们在人类一系列活动中所处地位的人。在高等理工科教育中,如果对科学技术及工程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作用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重视,将给理工科大学生留下深深的缺陷。 当前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使得任何工程的实施不仅要考虑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工程的整体效益。大到三峡水电建设工程,须考虑人口迁移、生态环境、船只航行等许多复杂因素;小到一个机械仪器的设计,除了机械性能之外还须考虑外观、成本、销路等诸多问题。因此一个工程师只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不了解政治、经济制度,他就无法在复杂的现实中成功地运用技术。因此,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是理工科教育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 二、文理渗透是当前世界理工院校的一种趋势 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全球性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中心则是争夺技术的优势。所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理工科大学近来都比较注意加宽专业知识面,手段之一就是开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把这当作专业结构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以此扩充文理渗透学科的研究队伍,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在英国,以重视人文教育为传统,强调科技教育不应当同人文科学相割裂,不少大学实行“大文科”或“大理科”制度,以沟通文理。如牛津大学的许多课程,就是把两种科目结合起来,一门文科和一门理科的课程如“哲学和数学”、“生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工程科学”;还有三门科目结合的课程,如“工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课在本科教育中约占20%。普林斯顿大学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修七门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哈佛大学在普通教育方面要求学生的必修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类。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和社会课程,作为本科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学科领域特别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本科生必须修满不少于八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的科目,每门学一学期。在院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中,人文社会科学占到一半以上。(参看表1) 表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的院部和系部课目课时分配表
在前苏联,1983年公布执行的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6门,共计654课时,占总课时的15%。另外,还设有这方面的选修课3门,计90学时,若学生全部选修,总学时比例占17%。 纵观以上各国高等理工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知文理渗透的发展趋势,它是许多学校教育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