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构改革怪圈:20年难破 “吃财政”成公开秘密 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数为4000多万人,而且这支队 伍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与我国独有的公务员制度不无关系。据报道,过去多次机构改革,机构似乎精简了,干部总人数却呈增加趋势,平均每次机构改革,财政都要增加15%的开支。中国公务员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如果只进不出,公务员队伍在未来几年将严重超编。 据原人事部统计,自1996年至2003年的8年间,共有19374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年均不到2500人。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公务员年辞退率仅0.05%。 ——摘自《改革内参》2009.29/30.91 地方机构改革目标:省政府机构限额40个 最近出版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首次披露了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全文,其中提出了省、市、县各级政府机构精简的目标。未来省政府机构数量限额40个,四大直辖市45个,而较小的省份则为30个。根据中央部署,市一级机构改革亦按照城市规模分为了三类,大城市政府机构限额为40个,中等城市为30个,而小城市则为22个。至于县级机构改革限额则为14个至22个,精简力度需要更大。各级政府严控议事协调机构,一般不再设立实体性办事机构,而是指定牵头部门具体承办。同时要严格控制编制,禁止突破总额。 ——摘自《改革内参》2009.29/30.92 成都行政处罚过程将用网络全程公开 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市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所有的行政处罚和政府权力运行动态都将通过网络公开,直面社会监督。行政处罚信息一目了然,办理查询可精确到具体环节和负责人。按照立案、调查、处理和执行四个环节,行政处罚被固化上网,处罚过程全程公开运行。实施处罚时,依据违反的法律法规,结合违法事实和情节,通过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数据库,系统会自动生成行政处罚幅度建议值,无法修改,“人情”罚单将无漏洞可钻。 ——摘自《改革内参》2009.29/30.92 迟福林:“十二五”改革应向消费大国转型 著名改革理论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改革需要实现“战略性突破”。 他认为,“十二五”改革,是消费主导时代的改革,是走向城市化时代的改革,是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改革,是低碳经济时代的改革,是推进政府转型时代的改革。 他给出了“两个终结”的结论:一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大进大出”的增长方式应当终结,二是以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增长主义”应当终结。 迟福林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经济的严重衰退,必将产生全球性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对我国产生长期、深刻的影响。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将进入需求不足的时代,必然伴随着结构的重大调整;从内部需求来看,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跨入发展型阶段,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与生存型阶段相比有了重大变化。 迟福林说,“九五”期间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实际情况分析,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远不是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而且超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范畴,涵盖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行政领域,所以是个国家发展方式的问题。 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首先是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第二是强调社会公共需求的转型,第三是强调政府转型。我国“十二五”转型的基本特点是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这个基本判断的前提下,我们应确立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的总体思路。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9.10.28.① 贾康:以税制绿化和碳税开启中国环境税制改革 现在距离我国1994年的全面税制改革已有15年的时间,这期间我国已经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包括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在内的多项单税种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下一步,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因而税收制度体系必须进行大强度的绿化。同时,能源价格的提高是大势所趋,其中税收占总价格的比例也应有所提高。在此背景下,中国下一轮的税制改革可以把碳税作为改革的引擎,可以借碳税的开征,对整体税制结构启动以“绿化”为导向的优化调整,加快环境税体系建设。 欧盟一些国家在引入碳税时,大都遵循了宏观税收强度中性原则,即在开征碳税的同时,降低其他税种(社会保障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税负,从而保持宏观税负水平不变。这样做,实质是通过税收结构的优化达到了“双重红利”的效果:一方面,增强了税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效应,更加“绿色化”;另一方面,减少了其他税收负担,降低了征税的福利成本,这种双重红利的效果,会大大减少改革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2009.11.9.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