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170(2009)-05-0003(04) 一、引言:农村金融的瓶颈因素与机制构建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症结与瓶颈在于农村信贷体系中的关键性的机制缺失。一是信用机制缺失导致农村信用体系难以建立。分散的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的信用互动关系,对农户的信用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这导致金融机构在给农户贷款时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担保机制缺失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加大。农户缺乏符合规则的抵押品,同时,农信社等金融部门执行多年的农户联保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是失效的,五户联保往往演变为实质的“联而不保”,联保的失效使信用社的资产质量难以保障。① 三是农业保险机制缺失,导致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都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规模较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受气候和疫病的影响较大,但是目前能够承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和政策性保险机构都很少,这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质量直接造成威胁。 农村金融问题除了受这三个瓶颈因素制约之外,还有两个因素也对农村信贷规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一是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缺失。由于农村贷款的风险较大而利润较低,很多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1999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在县以下基层地区的几万家分支机构迅速撤并,给农村地区的信贷留下很多空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10月,我国尚有2800多个乡镇为零金融网点服务,有8900个乡镇只有一个金融网点;②而那些留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也出现严重的资金外流问题,往往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每年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达几千亿元,造成农村地区严重的“负投资”问题。③ 如何使农村资金不外流,如何使流出的资金再流回农村,是目前农村金融创新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二是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政府支农资金运作机制,使其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现在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总体规模庞大,但是使用效率低下,如果将庞大的财政支农资金加以整合,用于农村金融机制创新,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综合以上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机制缺失是核心问题,因此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机制构建成为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的关键。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通过系统的机制构建和金融创新,使农村金融供求双方的利益诉求得以对接,成功解决了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机制缺失问题,其运作模式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意义。 二、翁牛特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的组建背景及外溢效应 1.翁牛特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的组建背景 翁牛特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中部,总土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苏木)和6个国营农场,总人口47万,农牧业人口40万,粮食年产量12亿斤,是全国500个产粮大县之一,家畜存栏260万头,是内蒙古全区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整县推进有机农业第一县。翁牛特旗既是农牧业大县,也是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2007年底尚有贫困人口21万,占农牧业人口的50%左右。近年以来,翁牛特旗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迅猛,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明显加快,农村金融供求缺口逐渐明显。从贷款需求角度看,农牧民贷款的需求总额很大,户均贷款需求量达到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有些养殖业大户的贷款需求额度达到数百万元。但是从贷款供给角度看,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农户贷款额度从3000元(三级信用户)到7000元(一级信用户)不等,农信社惜贷现象严重,其贷款量远远不能满足农牧民的贷款需求。翁牛特旗农信社多年以来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但是由于信用机制存在缺陷,导致农户联保基本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农户联保都是假联保,现在农信社的农户联保贷款已经停止,基本以担保贷款为主。由于翁牛特旗农信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风险约束下降低对农牧民的贷款供给,导致翁牛特旗的资金外流现象非常严重。据翁牛特旗人民政府统计,每年翁牛特旗的金融机构居民存款总量达25亿元,而翁牛特旗金融机构在旗内的贷款总量则为14亿元,有11亿元资金流出翁牛特旗。 2007年开始,翁牛特旗在人民银行翁牛特旗支行、翁牛特旗政府的扶持与协调下,开始组建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选择在乌丹镇东园子村进行试点,东园子农民信用互助协会成为内蒙古第一家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2008年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得到迅速推广,截至2008年10月末,翁牛特旗已成立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57个,入会会员2030人,会员缴纳信用互助基金1030.3万元,翁牛特旗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专户到位资金140万元,农信社为会员累计发放贷款12600万元,其中发放设施农业贷款1500多万元,发放养殖业贷款11100多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信贷可及性和户均收入水平。 2.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刚组建产生的外溢效应 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的组建也在区域内对农民信用机制建设、对农信社经营机制创新和农业产业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外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