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理论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及其供需理论 1.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收益外溢性的物品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按照消费竞争性、收益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的大小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环境保护等。然而,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公共产品是以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农村准公共产品是指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包括:一是在性质上近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农村义务教育、电力设施、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二是一般准公共产品,如农村高中(职高)教育、水利设施、医疗、乡村道路建设等。三是在性质上近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农村电信、电视、成人教育、自来水等(于奎,2005)。此外,按照农村公共产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和社区性的公共产品。按照农村公共产品受益服务的领域不同,可以分为农民生产所需的公共产品和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 2.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平衡的理论。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决定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应以农民的有效需求为决策依据,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和数量,逐步建立起以需求为主导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因此,把农民的需求偏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函数的内生变量,是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平衡的最佳模式。 (二)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及结论 1.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按照有效需求理论,本文拟从农民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角度,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我国近几年农民的需求偏好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农民的需求偏好主要受其年纯收入影响,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
,其中
表示消费额,
表示年纯收入,a、b为待估参数,
表示随机扰动项,分别建立农民各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
)与年纯收入(
)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该模型来反映它们之间的变动关系。此外,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对公共产品消费弹性远高于对基本生活消费弹性,通过建立“消费—收入对数模型ln
=α+βln
+
”可以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弹性进行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5.0软件,以我国1998-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消费的需求倾向及需求弹性(详见表1、2和3)。
2.模型的结论。(1)由表2可知:系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农民纯收入每变动1元时消费支出变动相应的元数。该模型对农民收入消费边际变动倾向作了定量的解释,即当农民收入变动1元时,文教娱乐、交通运输及通信、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变动依次为0.1925元、0.1861元、0.1652元,反映了农民对这三者的边际消费(支出)倾向与居住、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等相比而言比较大。 (2)由表3可知:系数为收入弹性,表示对于农民纯收入的相对变动,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交通运输及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公共产品的收入弹性分别为1.5511、2.2611、1.3234,远大于食品、居住、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等基本生活用品,说明农民对公共产品有强烈的消费偏好,反映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现实。 (3)从对数回归系数中可以看出,农民存在着对公共产品消费极强的收入弹性,即有着较高的消费欲望。农民在消费过程中自发改变了消费结构,从收入中支付了大量本不应该属于由农民支付的费用,造成了相应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与衣食住相比偏高,这样就会产生“畸形的供求关系”,高额的交通、教育及医疗支出对农村居民扩大正常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落后。我国农民医疗卫生需求收入弹性为1.5511,边际消费倾向为0.1652,说明农民对这方面有较高的需求欲望,并由自己出钱支出了数额比重较大的医疗费,我国在医疗方面的政府投入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1991-2000年间,政府投入农村卫生的支出为690亿元,仅占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而同期全国新增卫生经费投入中只有14%投入到农村。农村目前不仅缺少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和保健,而且连基本的医疗设施也得不到保障。农民就医主要是村级诊疗室、个体医疗室、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院,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简陋,卫生技术人员素质较差,服务能力低下。面对严酷的现实,考虑到农村医疗卫生这种准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迫切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提高农民的抗疾病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