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调查兴起较晚。以中国农村调查而言,始于1910年代初,到1930年代达致高潮。参与调查的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既有私人学者、革命家,也有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还有乡村建设团体、政府机关。这些调查有的对当时的乡村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有的对革命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有的为外国侵华势力提供了情报。时至今日,这些调查又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文献,以及社会人类学、经济学的重要源头,许多论著都参考和利用了这批资料,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展。笔者认为,将之用于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对这些调查本身进行清理和总结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譬如调查的基本过程如何,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调查区域如何选择,调查哪些内容,如何开展调查,调查提出了哪些问题等等,资料使用者对此大多模糊不清,甚而出现严重的误读现象。应当说,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课题①,然就总体而言,大多仅为轮廓性的梳理和介绍,尚未细致地回答上述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而言,以往学术界对国外学者的中国农村调查了解更少,除了满铁华北农村调查之外②,大多语焉不详。但恰恰是外国人的调查,在中国农村调查史上占有很突出的位置。缘此,本文主要对满铁之外的国外学者调查,作一初探。 一、开拓性的农村调查 在科学的社会调查兴起之前,外国传教士曾以亲身见闻对中国农村作过系统的描述。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S.Smith,1845-1932)的著述最有影响,他在山东、天津、通州等地传教四十余年,1899年出版了《中国乡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时事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译本),备受中国学者推崇。另一美国学者凯恩(F.H.King)1909年2月至6月间先后考察中国、朝鲜、日本的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1911年出版了《四千年的农民》(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一书,其中大部分反映的是中国农村状况,包括香港、广西、广东、山东、直隶、辽宁等地。这些作品,可以算作外国人调查中国农村的萌芽。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农村调查,外国人仍是先行者,以下按时间先后分别予以介绍: 国外学者最早的中国农村调查始于1914年。清华学校社会科学系教授狄特摩尔(C.G.Pittmer)指导学生对清华园附近的195个农户进行调查。1918年,以《中国生活标准的一个估计》(An Estimate of 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China)为题发表③。 其次是上海沪江大学教授葛学溥(D.H.Kulp,1888-1980)指导的广东潮州凤凰村调查,这是他于1919年至1920年组织该校社会学系学生进行的。调查成果为《华南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的社会学》(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N.Y.: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5)。这是国外学者第一次对中国乡村社区所做的比较全面的调查。 1921年秋,英美各教会组织中国教育调查团来中国考察,以美国麻省农科大学校长、农业教育家白斐德(Lenyon L.Butterfield)为团长。他们在中国调查6个月,足迹遍10余省。每到一省必到各农校和乡村视察,“于我国农业情形考察至为详尽”。著名农学家邹秉文向白斐德建议,可在此基础上就农业问题为中国政府起草一意见书。翌年,白氏撰成《改进中国之农业与农业教育意见书》,并由傅焕光翻译为中文本由教育部刊行④。 1922年夏,慈善组织华洋义赈会邀请燕京大学农村经济系教授戴乐仁(J.B.Tayler)和马伦(C.B.Malone)组织北平9所大学的61名学生对直隶、江苏、安徽、山东、浙江240个村进行调查。调查成果《中国农村经济之调查》(The Study of Chinese Rural Economy)于1924年由华洋义赈会印行⑤,部分内容收入李锡周编译《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北平农民运动研究会1928年版)。 1923-1924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美国布朗大学教授白克令(H.S.Bucklin)指导学生调查上海附近的沈家行村。调查成果《社会调查——沈家行概况》(A Social Survey of Sung- Ka Hong,Shanghai:China Batist Book Store)于1924年出版中⑥、英文两个版本。 1926年,成都大学经济系教授布朗(H.D.Brown)主持了四川峨眉山新开寺附近25个田区的调查和成都平原50个农家的调查。这两个调查成果发表于北京经济讨论处所编的《中国经济》月刊,1928年收入李锡周编译的《中国农村经济实况》。 在白克令和布朗调查前后,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卜凯(J.L.Buck)曾主持两次大规模的农村调查。这两次调查,得到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分会以及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巨额资助。第一次调查为1921-1925年,共调查7省14县17处2866个农家。调查成果《中国农家经济》(Chinese Farm Economy)于1930年由太平洋国际学会与金陵大学出版英文本,中译本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河北盐山、安徽芜湖两县的调查成果,分别以《河北盐山县一百五十农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芜湖一百零二个田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于1928、1929年出版中文本。第二次调查为1929-1934年,涉及面更为宽广,除了东三省以外,几乎遍及全国,包括22省186个县168个地区16786个田场38256个农户。调查成果《中国土地利用》(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英文本,中文本1941年由成都金陵大学农学院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