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N092:G3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441(2008)04-0326-18 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由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第二届评议会于1946至1948年间筹办的首届院士选举是一件值得关注并深具意义的史事。它开中国院士选举之先河,使中研院的体制趋于完善,并树立了中国学术界自主选举学术精英的一个典范,标志着中国的学术建制正逐步走向成熟。[1]关于中研院首届院士选举,迄今已有较多的研究。[1—9]目前,人们对这届院士选举的程序和大致经过,尤其对评议会于1948年3月第五次年会选举的情况都已明了。然而,先前的研究对这届院士候选人的提名都着墨很少,有的还存在一些误解。胡适以评议员身份于1947年5月22日草拟的人文学科院士候选人参考名单,即被误认为是他以北大校长身份拟订的正式提名单。 实际上,对于这届院士选举而言,院士候选人提名这个环节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基本的,并与选举结果密切相关。没有提名一定数量的学界翘楚作为候选人,评议会就难以成功遴选出学界一般都认可的院士。1947年3月,评议会制定《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时,也特别指出该环节重要,应慎重规定。①我们由该环节还可以进一步探讨由评议会组织的选举筹备会所起的作用,弄清重要学术机构在提名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间一些因素的影响。这对于更加清晰和客观地认识这届院士选举都有所裨益。因此,这个环节值得全面和细致的研究。本文根据档案资料,考察了这届院士选举从选举筹备会推举评议员草拟院士候选人参考名单到学术机构正式提名的过程,分析了正式提名的得失;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关系资源对院士候选人的学术评价的影响。 1 院士候选人的参考名单:从评议员到选举筹备会 1946年10月,中研院第二届评议会(以下简称“评议会”)于第三次年会做出选举中研院首届院士的决议。1947年4月,评议会依照《规程》开始组织选举筹备会,以专门办理院士选举的筹备工作。筹备会主席和秘书分别由中研院代理院长朱家骅和总干事萨本栋、评议会秘书翁文灏担任,委员以评议员通信投票的方法产生,按照当选院士组别分为数理、生物、人文三组,每组5人。投票自是月5日起至30日结束,当选者得票均超过全体评议员半数,得票最少者为23票。各组当选者是:数理组:吴有训、茅以升、吴学周、谢家荣、凌鸿勋;生物组:王家楫、罗宗洛、林可胜、汪敬熙、秉志;人文组:胡适、傅斯年、王世杰、陶孟和、李济。② 1947年5月9日午后3时,选举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于中研院总办事处召开。这标志着选举筹备会正式成立。《规程》第二条规定了数理、生物、人文三组当选院士的名额,而各组学科及其名额仍待评议会决定。由此,这次会议规定了每组所包括的学科,并推举评议员负责草拟各学科院士候选人参考名单,以推测各学科符合院士资格人员的概况,以便据此决定各学科院士的分配名额。结果规定26个学科,推举24人。推举的评议员及其所负责的学科为:姜立夫(数学)、吴有训和李书华(物理)、侯德榜和吴学周(化学)、翁文灏和谢家荣(地质、自然地理)、赵九章(气象)、茅以升和周仁及萨本栋(工程)、秉志和王家楫(动物)、钱崇澍和罗宗洛(植物)、吴定良(体质人类)、汪敬熙(心理)、林可胜(生理)、林可胜和汪敬熙(医学)、戴芳澜和罗宗洛(农学)、胡适和傅斯年及李济(哲学、中国文学、史学、语言、考古及艺术史、民族、人文地理)、陶孟和与王世杰(法律、政治、经济、社会)。③显然,每位评议员所负责的学科是根据其所在组别或专长的学科规定的。这些评议员提名的参考标准,即《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规定的两项院士资格:“对于所专习之学术,有特殊著作、发明或贡献者”和“对于所专习学术之机关,领导或主持在五年以上,成绩卓著者”[10]。选举筹备会对于各学科的提名名额并无限制,但要求各学科负责人需召集相关评议员共同商讨草拟名单,并于4周内完成。④ 其实,选举筹备会在这届院士选举前制定候选人参考名单的举措,是借鉴了中研院选举第二届评议员的经验⑤。后来负责草拟参考名单的评议员,实际与选举筹备会推举者略有不同。如未被推举的凌鸿勋,也负责草拟了工程学科参考名单。兹将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列于表1。
上述18位评议员共提出涉及20个学科的220人。这份参考名单上的候选人,后来只有54人当选,只占这批候选人总数的约1/4。其中,凌鸿勋所提45人,竟无一当选;王世杰和陶孟和共提名44人,当选者仅6人。不过,有些评议员提名的当选率较高。例如,胡适提名17人,有14人当选;傅斯年提名21人,有19人当选。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因为提名者和选举者对提名标准的把握程度不同,还与各学科的性质、发达程度,或还可能与中研院对一些学科的重视程度有关。中研院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一些评议员,即主张各学科名额的多少要以其在中国的发达程度而论。⑥这种主张对于这届院士选举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在我国较为发达的人文学科和地质学科的当选院士,比它们所在组别多数学科当选院士的人数为多就是重要表征。后来当选的工程学科院士相对于该学科初选候选人人数(附录)较少,也可能与工程学科在中研院系统不够受重视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