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8)11-0086-08 建国初期,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央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校有步骤地开设“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等三门政治理论课。1950年初,高教部明确规定,全国高等院校取消国民党的“党义”等课程,普遍代之以上述三门课程。1953年,“新民主主义论”一课又被改名为“中国革命史”。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以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曾发挥过规划设计、组织领导、教研示范等开拓性作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做一较为全面的历史考察。 “新民主主义论”课程于建国初期得以在高校顺利开设,中国人民大学得以发挥特殊的作用,都是历史形成的,有其政治原因和历史基础。 在各类干部学校中开设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党内干部理论素养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抗战时期,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之外,各类干部学校中都普遍开设有中国问题和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目的是使学员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能研究并了解中国革命问题,以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增强革命的自觉性和有效性。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可以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理论认识上的基本成熟。因此,该文发表后,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的课程,便逐渐将讲授的重点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上来。比如,194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合大学,就曾专门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解说”的课程。当时,创设这一课程并在该校率先系统讲授该理论的,是后来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的何干之先生。 何干之(1906-1969),广东台山县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重要的理论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参与了新启蒙运动和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对三民主义理论、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等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量论著,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其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特点等问题的研究和总结,曾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特别是何干之于1934年9月出版的《中国经济读本》以及1936年11月出版的《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二年初改名为《转变期的中国》)正式提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革命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民主革命”的观点,更是直接为毛泽东所吸收。[1]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后,何干之也一直是该论著思想的自觉阐发者和重要宣传者之一。1947年9月,他在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授课的讲义《〈新民主主义论〉解说》油印本,由他的学生保存至今。这大约是现存关于“新民主主义论”课程最早的大学讲义了①。 1948年,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等合并,成立了华北大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仍是该校最主要的课程。在何干之的指导下,当时该课主要由胡华、宋涛、李又华、何戊双、王波鸣等人讲授。由于华北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国民党统治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很少,因此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常常需要结合历史来讲,才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历史部分越讲越多,这门课程便又被改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历史”。[2](P1)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华北大学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大学,这是建国后中共创办的第一所正规高等院校。校内集中了一大批中共著名理论家和学者,他们多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革命理论问题的权威研究者和阐释者,所以在建国初期及以后很长时间里,中国人民大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的最大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一成立,就设置了直属校部的“中国革命问题研究室”,后来又调整为“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由何干之担任主任。至1951年,该教研室已颇具规模,下设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新民主主义原理三个教研组②。除何干之、尚钺两位教授,胡华、王大纲两位副教授之外,成员还包括林湘、戴逸、彦奇、冯拾、彭明、王淇、何东、戴鹿鸣、麦农、章起、常东人等人。 1950-1956年,在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的开设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所作出的一系列开创性贡献,正是以何干之为首的上述教研室集体完成的。其中,何干之和胡华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概括地说,中国人民大学对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理论课程开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与组织领导并草拟、确立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二是在京津地区高校率先进行公开的教学答疑和广播讲座活动,实施了早期教学示范;三是编写了当时最有影响的相关教材;四是组织教师进修,为全国培养了大批有关该课程的教研师资。下面,我们就依次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逐一加以阐述。 中国人民大学对建国初高校“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课程开设之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前身华北大学的“革命问题教研室”配合高教部,牵头召开了京津地区“新民主主义论”的首次教学研讨会,成立了总教学委员会,制订了该门课程的讲授大纲、教学组织和方法原则以及教学进度表,为该门课程在全国高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950年初的寒假期间,新中国高教部举办首次“新民主主义论”的教学讨论会。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中(同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华北大学革命问题研究室负责牵头组织召开这次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北京、天津各大学政治理论课主要负责教师共有16人。在高教部副部长钱俊瑞和华北大学革命问题教研室主任何干之的主持下,会议连续开了7天,可以说为全国高等院校顺利开设这门课程做好了充分准备。[3](P85)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决定了以下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