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08)12-0099-06 日本侵占南京乃至中国的大片土地,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这些地方成为其独占的殖民地。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迅速地在南京市中心建立“日人街”,大量地引进日本侨民,给予其种种殖民特权,以各种方法扶植尽可能多的日本工商企业在南京立足、生根、发展、壮大,不仅掠夺中国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使中国城市社会日益日本化与殖民主义化。这是日本当局在中国占领区推行其殖民地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南京“日人街”的建立 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日本当局就组织越来越多的日本侨民(包括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籍人、中国台湾籍人)进入南京定居,并经营工商业。当时日军“南京特务班”在提交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秘密报告中指出:“经营占领地区的首要条件是引进有资本、有技术的日本人。为此,占领以来特务机关和派遣军协作,确定了一定区域,制定了局部性的、集团性的复兴计划。另外,为避免日本人之间的相互摩擦,要进行监督统制,以期没有纰漏。”① 根据上述“复兴计划”,在1937年12月21日,进驻南京的日“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就为日本侨民大批入驻南京作了规划,拟将南京城区北部的2/3地区辟为日本人的居住地。后来,在1938年1月初,日军当局改为将南京城区中心一片最繁华的街区划作日本侨民的生活居住区与营业区,即所谓的“日人街”,“此区域北起国府路(今长江路),南到白下路,西起中正路(今中山南路),东达铁道线路(今长白街)。这一带包括太平路及中山东路的繁华地区”。②在这片“日人街”区域里的房屋、商店等,是当时南京城市中心条件最好、价值最高的建筑。无疑,它们原本都是中国居民的财产,但经过日军当局用刺刀一划,就都成了日本占领军的财产,然后再由他们分配给日本侨民使用。 1938年1月初,日军在南京的“扫荡”与烧杀淫掠还未完全停止,在日军刺刀的保护下,最早的一批日侨商店在南京市中心一带的“日人街”开张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美籍女教授魏特琳在1938年1月9日的日记中记载:“一家日本商店在中山路开张了。”③这可能是日军占领南京后日侨开设的第一家商店。自此以后,日侨商店不断增加,仅仅过了10多天,到1938年1月下旬,南京日人街的日侨数已约有300人,各种日侨商店约有60家。 1938年1月8日到达南京的日本著名作家石川达三,在那里采访了10天,在1938年2月写成纪实小说《活着的士兵》,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南京的各方面情况。其中,关于日商来到南京的情况,写道:“军方允许在南京开设军人商店后,上海的一些日本商人接踵而来。他们被批准使用位于中山路口一带中国人的铺面,允许他们开设饭馆,卖加年糕片的甜小豆粥和日本杂烩菜。士兵们成群结队地来光顾这些小饭店,为了一碗小豆粥不惜步行四公里。南京虽然很大,却没有一家中国人开的饭馆。士兵门除了营房的伙食以外,要想吃点东西,只有到这里的日本饭馆来。”④ 进入南京的日商越来越多,“日人街”迅速形成与发展。1938年1月21日,日军“南京特务班”在提交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第一份报告中,列专节陈述南京“日人街”的情况:“鉴于随着南京恢复建设事业的进展和交通机构的恢复,进入南京的日本人人数将会逐渐增加,因此为了谋求其居住及营业的便利,在市中心区设置了日人街。日人街设置在市内最繁华地区,面积大约为220町步。最初以军内小商店为主,逐步增加了饮食店、钟表店、理发店、杂货店、旅馆等,目前开业的店数约有60家,另外还有几家正在申请开店。除军人、军属外,居住此地的日本人人数约达300人。虽然作为军队只能是为日本商人进出南京提供方便,但可以预料日人街今后的发展将会是非常迅速的。”⑤ 在日军的刺刀下,中国商店关门歇业,而日侨如潮水般涌入南京市中心开办各式商店。1938年3月5日汉口《大公报》刊电讯,内容是“由京逃难来浔者谈称”,其中讲到的情景是:“京中气象,凄惨不堪言状……太平路、新街口一带商店仍多闭门,敌方商人乘机来经营业者宛如潮水,近在太平街一带商业区域所开设之敌方商店,达一百四十家之多,大抵为旅馆、饭店、咖啡店及妓寮,至日用商品及化装店亦复不少,但顾客皆为敌方军人。”⑥ 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在1938年2月14日的一篇报道中,直言不讳地说:“日本商店街占据中山路和太平路交叉口附近一带的南京中心地区,近来频频有日本人出入,开始用空房子摆开阵势做起生意。昨天还是空房子,今天或成了理发店,或成了凉粉店。家家都是千客齐来,生意兴隆。无须付房租真是赚钱的好时机。”⑦ 应该指出,这篇报道所称的日本侨民占据的所谓“空房子”,实际上是在日军大屠杀期间,南京市民被全家杀害或被迫全家暂时逃离而“空”出的房子。无疑,这些房子的所有权是属于中国人的。后来日本侨民占据的许多房屋,则是日军强行将中国居民赶走而霸占的。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贝德士于1946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出庭作证时就指出:“日本军的宪兵和特务机关从中国人那里残忍地没收了店铺与住宅,把它们无偿地送给了来到南京准备赚一笔钱的日本商人。”⑧许许多多被赶走的中国商民失去了房产与店铺,流离失所,无以为生,不得不呈文伪政府,要求日方当局发还本属于他们的房产。在保存至今的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的档案中,就有许多份这样的呈文。在许多中国商民的一再恳求下,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有时也不得不行文日军有关当局,哀求主子开恩。如1938年3月27日,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呈函日军特务机关,写道:“案据商民翟宝贵呈略称:民二十二年,自筑房屋在太平路十二号,开设进华鞋庄营业,上年因战事停业,一家数口,避入难民区内鼓楼新村十五号,致无人看守,店屋现有日商‘南京购买组合上海支店’作为堆栈。呈请转知发还房屋生财货物,以维生活等情。据此,相应据情函请查照核办,诚希赐复为荷。”⑨这些呈文都事实清楚,要求合理,言词可悯,然而结果却无一例外,统统被日军当局弃之不理,毫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