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09)04-0096-05 一 1920年9月,经蒋梦麟推荐,俞平伯来杭州作了“一师风潮”后重振复课的首批国文教师。于杭州,俞平伯似又回复了一些精神,令其能正视第一次留学不果的遗憾与不甘。稍事整顿,1922年7月9日,作为浙江省视学,受浙江教育厅委派出行美国。7月31日,船抵旧金山;10月9日,又决定回国。两次留学皆匆匆折返,确是“负了从前的意”,更有由既往对未来的打算离散而生的茫然。 所幸,他归来的“相熏”之地恰是杭州。朱自清在《〈燕知草〉序》中曾为他辨析:“西湖这地方,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晨月夜,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味儿,取之不竭,受用不穷;加上绵延起伏的群山,错落隐现的胜迹,足够教你流连忘返。难怪平伯会在大洋里想着,会在睡梦里惦着!”仅止如此,自然是不够的。所以朱自清笔锋转过:“不错,他惦着杭州;但为什么与众不同地那样粘着地惦着?”“这正因杭州而外,他意中还有几个人在——大半因了这几个人,杭州才觉可爱的。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徜徉其间,那才真有味;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 妻为杭人,岳父一家居于严衙弄。俞平伯与妻许宝钏,青梅竹马,11岁时订亲即已懵懂情系。说及现代文人,哀告性的苦闷、情之压抑者比比皆是,而如俞平伯夫妇这般以旧式姻亲结64年情深契重的,却令人纳罕。 这杭州的景与人是融合的,俞平伯在杭州憩处的是境,况味的是情。这种“温暖浓郁的氛围气”,足可以解释朱自清对于“终日是喧闻的市声,想起来只会头晕罢了”的城站、清河坊,也能引出俞平伯“那样怅惘的文字来”的惊诧。 自1920年4月从英国返抵杭州,到1924年底迁居北京,俞平伯1925年作文追忆:“在杭州小住,便忽忽六年矣。城市的喧阗,湖山的清丽,或可以说尽情领略过了。其间也有无数的悲欢离合,如微尘一般的在跳跃着。于这一意义上,可以称我为杭州人了。”(《芝田留梦记》) 文人与城的相契相生,俞平伯与杭州的气息同呼,或可与张爱玲之于上海、白先勇之于台北、川端康成之于京都并论。俞平伯于现代文学之成,无论是新诗、散文中精华的绝大半,抑或以红学家身份显身的《红楼梦辩》,皆在杭州孕育催生。 俞平伯是吟着新诗踱入新文坛的,而其新诗与诗歌理论的大部分亦正是写于杭州,这内里的起、转、落、合历程,外部有1920至1925年间的居杭作息相印证。首先的投入,是作为新文学白话诗之先驱的《冬夜》。被诟病的是髓骨里逸出的卓荦古雅,白话的不够新,不够“白”。 关于这一点,俞平伯并非不自知,“我虽努力主张创造平民化的诗,在实际上做诗,还不免沾染贵族的习气;这使我惭愧而不安的。只有一个牵强辩解,或者可以如此说的,就是因为我太忠实守着自由和真实这两个信念”。(《冬夜》自序)如果新诗创作里竟纠结抵牾的话,那么他忠实于自己与新文学的真实信念要到散文里去尽情舒展了。韵格及炼词修句,之后由诗化入文中。在《冬夜》里为了民众所部分“牺牲”的东西,被周作人研入有涩味的“第三派新散文”秉持的具体运作:“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统制”。[1]而这“耐读”的雅致风度,正是由了“自然”。 经历一场去国还乡,令俞平伯在《冬夜》中投射时代风云的青春激情,被回省内心的理趣所取代。第二部《西还》序跋皆无,自作独语不俟他人评说指摘的心境昭然。于俞平伯,此时已无谓作自锢平民或贵族的新诗来开辟天地,或向漠然不可知的人群乞知遇。“果然不为世所知,殊有求仁无怨之慨,我倒特别的喜欢它呢”。(《〈西还〉书后》)只是他自己作文尚引《庄子》“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诗底自由和普遍》)怎不以此为然!知否,罢手新诗,转入他中去,总也是寓情杭城与知亲唱答。 在杭沐浴人情风物念起儿时童心,于是有了《忆》。1924年回京1925年出版,表面上隐敛的是此刻,韬光养晦。“忆中所有的只是薄薄的影罢”,(《〈忆〉自序》)不尽伤感。对韶光良辰此境流逝无奈何的可奈何,是兼及童年、杭城岁月的追忆不舍,是“梦里自知身是客”醒省而更惘然。通例而论,至早也要人生过半才来番童年返照,俞平伯以22岁便经此项,而至耄耋之年则坚拒任何自传回溯,几番轮回转折映灵台明净,非能以“心境垂暮”一言以蔽之。此后除极零星篇,俞平伯由新诗回转为古体诗词创作。 二 俞平伯以新诗在现代文坛崭露头角,然其散文之名却在新诗之上,其中最为知名的两部文集皆与杭州渊源至深。《杂拌儿》泰半写于杭州,而《燕知草》则是俞平伯居于北京老君堂中对着窗外老槐树怀想杭州的青春风华,全是杭州的景物与人事。但要怎样回味咀嚼才铺展得够?所以《燕知草》亦“杂”,辑诗、谣、曲、散文于一体,更得兼其中数篇由手迹影印,间缀“湖楼”照片、丰子恺《雷峰回忆》插画、曲园所制的信笺样式跟在《出卖信纸》一文后……万种变化不尽一般情绪,“可称五光十色”,[2]俞作新诗中的曲深叠境转入此中来,怡然相得。《燕知草》中十数篇散文最为人称道,可代表其散文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