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课程结束以后,除了写过一篇《关于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的思考》的短文,作过一个《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的演讲,并没有作系统的总结,原先为准备总结而有意保存的材料(主要是一些调查和学生的作业)也就一直压在我的书桌上,时时在提醒我:还有一件事没有完。现在,我终于挤出时间来还“债”了,却不能不有许多的感慨。已经是2008年,时间过去三四年了!对于我这个退休老人,一晃就过去了;但那些听课的孩子,却是在一天一天地成长的,他们都已经,或者快要大学毕业了。他们中只有个别人和我一直保持联系,但大多数都已各奔东西了,不知他们如果有机会看到下面将要公布的中学时代和鲁迅相遇的历史记录,会有什么反应?他们现在和鲁迅的关系又如何?还有,这都是2004年、2005年的高中生的“鲁迅观”,他们还都是“80年后”的一代人;今天,2008年的中学生,“90年后”的年轻人,他们对鲁迅又会有怎样的体认?鲁迅是永恒的“山”,而年轻人却是一代一代地流动的“水”,这“山”与“水”的关系,是永远引人遐想的。这里所记载的只是那一刻,“山”与“水”的相撞和相激…… 调查一:我对鲁迅的最初印象 (在北师大实验中学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就讲了一个我在小学四年级和鲁迅相遇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们也谈谈他们自己的相遇故事,对鲁迅的最初印象,现在对鲁迅的看法。学生发言很踊跃,似乎意犹未尽,协助我上课的中学老师就因势利导让孩子把他们想说的话写成小纸条交给我,把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整理出来:这也算是正式上课前的一次调查吧。) 初遇鲁迅,应该是在小学吧,读闰土的故事。那时纯属就是读故事玩吧,把它当作一个很有意思的童年趣事。初中接触了更多的鲁迅的东西,如《社戏》、《故乡》等,对鲁迅本人有了表层的了解,但都是老师教给我们的,诸如“三大家”(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写文章是为了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之类。老师还说他的文章写得很好。我的感觉是文字很拗口,有的句子明明是读不通的嘛,可老师却偏偏要讲这有它的寓意。我心想,也就是因为是鲁迅写的,要是我写的必定会挨批。 ——高二(13)班 陈迪 坦白地说,我长这么大,上了这么多年的学,也读了多年鲁迅的文章,应该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但其实很多时候,我对鲁迅的理解都源于老师。初中时,我只要把老师的板书记下并背熟就可以了。自己对鲁迅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这主要是由于鲁迅的篇目背诵起来十分费劲,半文半白,令我不胜其烦,当时的我,唯一的想法便是尽快背完,永不看这令人厌烦的文章。 ——高二(13)班 张宇炎 第一次读鲁迅的作品是《少年闰土》。当时上小学,觉得鲁迅的文章很特别,在文中所呈现的世界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那句“我们所望的不过是四角天空”的话,(让我)很震撼。鲁迅的文章很容易产生共鸣,总能给我一些冲击,他的灵魂透过文章直射我的心灵。他的文字凝重洗练,字字深入人心。对于他,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难以言表。 ——高二(4)班 骆圆 那还是初中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学习了第一篇鲁迅的文章《社戏》,我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鲁迅的那个童年太美好了,他所描写的生活场景简直是我的梦想,所以我很喜欢他的文章,总把自己设身处地于鲁迅的故事中。对于老师所讲关于鲁迅的评价,我一点也不在意。 ——陈纾 第一次接触鲁迅,应该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时候看动画片后,换台,在演鲁迅与其学生许广平的事儿,没什么印象,只记得片中的鲁迅十分不讲卫生,吃完饭就用袖子擦嘴,不修边幅,上课时散发出奇特的味道,这完全有悖于《小学生手册》,对他实在没有好印象。 ——高二(13)班 左方 小学阴森的楼道里有若干名人像,一年级时班门口正对着的,便是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他和牛顿、爱因斯坦大约处于同等地位。在我的感觉里,他是严肃而神秘的。 ——高二(4)班 李兮 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是在爸爸的中学课本里,读的是《论“他妈的”》。读后只觉得这是个爱骂人的怪老头。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说“他妈的”。至于人有多高,多胖,有没有胡子,我是没有多想的。我有时会想:如果鲁迅是我爷爷,他会对我怎样呢? ——高二(13)班 霍佳琳 记得初中时学写景,便翻看了《秋夜》。结果写景并未学会,反而闹得我睡不着觉。我那时并不了解写作背景,所以也未理解文章,只是被字里行间的一种压抑的气息牢牢慑住。那种窒息的气氛足以让每一个人感到不安。这篇文章立刻被我束之高阁,与其说读不懂,还不如说是没有勇气读。 ——摘自南师附中高一(11)班 李羽佳作业 对鲁迅最深的印象就来自一张照片,可能是当时已经去世了的鲁迅在病榻上最后的照片,依旧是整洁,安详,极瘦。就是被他的瘦震撼了。那是第一次对鲁迅有了“人”而非“神”的感觉。 ——高二(13)班 胡阳潇潇 最开始读鲁迅作品,并不觉得怎么好。但读到《论雷峰塔的倒掉》时,感觉很爽,文章一步步地在攒气,到最后一句“活该”,简直痛快极了。再以后读鲁迅的议论文,每每读完,心情特舒畅。特别佩服鲁迅居然可以不带脏字地骂人,已经到一定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