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09)02—0068—03 一、现代散文的开创 中国现代散文孕育于晚清。19世纪中叶之后,一批新兴知识分子倡导政治文化革新运动,在政治上提出改良,在文化上呼吁革新,龚自珍、魏源、王韬、康有为、章太炎、谭嗣同、章士钊等写下了大量政论文章,尤其是王韬的“报章政论体”与梁启超的“新文体”影响较大。这些文章抛弃传统古文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犀利畅达,通俗浅显,成为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及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应当视为现代散文的萌芽。 现代散文的诞生,是在新文化运动之时。1915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及随后的“文学革命”是一场深刻而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在这场思想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随想、杂感、短评、政论等散文样式。1915年,由陈独秀等人创办的《新青年》月刊(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和喉舌。陈独秀、胡适、刘半农、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人都在《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上发表大量的文艺性短评和杂感。这种政论性的散文便是现代散文的源头。 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白话文的推行,新思想的传播和个性的张扬,散文形式变得多样化,记叙性、抒情性散文大量出现。这一时期,散文在风格上色彩纷呈:鲁迅的冷峻犀利,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的温文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挥洒豪迈,许地山、叶圣陶的平实朴素,徐志摩等人的绚丽秾艳,真正达到了不拘一格的境地。在现代文学初创期,比较而言,散文是最值得骄傲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写家多,起点高,成熟早,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现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新文学第二个十年是现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散文界状况是:名家辈出,精品纷呈,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熏陶的一代作家,在十余年的艺术积淀和锻炼之后,已经确立了较强的主体意识和文体意识。他们对白话文的运用及表现手法的选择已达到成熟的境界。中西文化在他们身上已融会贯通,他们的散文写作已由最初的尝试发展到艺术追求的自觉。反映在创作方面就是散文精品的出现与散文文体的成熟。在多种散文体式中,最为突出的是杂文、闲适小品和抒情散文。 首先是杂文。杂文本属实用文体,经过五四作家的改造创新,成为主要的散文体式。鲁迅是现代杂文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杂文,结集出版共有16部。从1918年在《新青年》“随想录”专栏上发表《我之节烈观》到1936年辞世前未写完的《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止,杂文写作贯穿他文学生涯的始终。鲁迅之后,又有许多作者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和卓越创造性的杂文。瞿秋白、徐懋庸、唐弢、梁遇春、郁达夫等人的杂文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世纪30年代的小品文是现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支奇葩。小品文与杂文原属一类,只是所用手段有所区别。杂文侧重于论说,而小品文侧重抒情。他们的共同点是短小精悍、灵活自由、形象生动、较少限制。正因为这些特征,在当时和其后深受读者喜爱。朱自清在《背影·序》中介绍:“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版的散文集也不少。……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1]可见当年此类散文的创作盛况。 周作人是现代小品散文的大师,他在理论倡导和写作实践方面都有卓越建树。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称:“周作人是现代散文的开山大师,至成长期为止,无论就作品数量和质量来说,他都是不争的领袖。”[2]周作人是具有强烈文体自觉意识的散文作家。在他的《美文》、《人的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等论文中,极力倡导闲适小品,主张散文写作要独抒性灵,这为现代文艺性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抒情散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写作中的另一重镇,出现了一批成就斐然的大家,也出现了一批后来被推为经典的作品。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在抒情、绘景、记事等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他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最典范的写景抒情文字。《背影》在精巧结构和情感表达上,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鲁迅虽以杂文著称,但其留下的两本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却分别代表了现代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的最高成就。郁达夫对散文有独到见解,他写下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是早期散文理论的重要文本,其中有关散文艺术问题的精辟论述和对于多家散文的精当评价,成为后来研究者引用的经典。他的散文诚恳坦率,无所隐饰,行文豁达,描叙细腻,语言清新简练,自成一家。冰心是现代叙事抒情散文的重要作家。她的书信体散文《寄小读者》采用絮语方式,恳切、亲昵、委婉、语言流利、雅洁,时人誉为“冰心体”。 其他在抒情散文方面自成风格的作家,如许地山、王统照、俞平伯、宗白华、徐志摩、李广田、庐隐、沈从文、何其芳等都有独特建树。 在以上三种散文取得可喜收获的同时,20世纪30年代又出现一种新的散文品类——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近代报业发展的产物,但此种文体在30年代之前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报道与文学的双重性质,类似于纪实散文和文艺通讯,只是它的表现对象一般为重大事件。有学者认为报告文学的兴起是在1931年以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在左联的推动下,一些工农兵通讯员涌入一线,写出大量文艺通讯投向报刊。当时左联的刊物如《文学导报》、《文艺新闻》、《北斗》、《文学月报》等,都刊发大量的文艺通讯作品。阿英以“南强编辑部”之名编辑出版《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这可能是中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