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是陈思和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关键词,面世后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于改变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和方向,至今仍有其不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陈思和后来陆续提出的一系列影响颇大的概念如“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共名与无名”、“潜在写作”均不同程度地与“民间”有所关联,甚至是直接筑基于这一概念之上。因此,对“民间”这一关键词的研究和理解,对分析近20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式流变有着莫大的作用。 本文试图追溯探讨“民间”这一关键词的产生和流变,描绘其理论旅行轨迹,分析其内涵在旅行过程中的散失、变形和重组,以及在迁移和移植中的语境嬗变,进以探讨其内在价值。 一、“民间”理论的传递 1994年,陈思和在《上海文学》上发表《民间的沉浮——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文中首次提出“民间”概念,并称“根据西方人类学家的区分,文化分为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大传统为上层社会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它的背景是国家权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能力,所以常常以权力的面目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包括钦定史书经籍,八股科举制度,纲常伦理教育等),通过学校教育和正式出版机构来传播的,而小传统是指民间(特别是农村)流行的通俗文化传统。它的活动背景往往是国家权力不能完全控制,或者控制力相对薄弱的边缘地带。就文化形态而言,它有意无意回避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势,用民间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现实,更多的注意表达下层社会,尤其是农村宗族社会形态下的生活面貌,它拥有来自民间的伦理道德信仰审美等文化传统,虽然与封建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比较代表国家权力的意识形态,它不但具有浓厚的自由色彩,而且带有强烈的自在的原始形态。抗战前,中国民间文化基本上被排斥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传统以外。”① 显然,在文中表现出了“小传统”与“民间”这两个关键概念之间明显的对应和转换关系,“民间”亦可用“小传统”加以替换。或者也可以说,“民间”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小传统”的变型。因此,追溯分析“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一对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民间的沉浮》一文注释中,专门提到,其对“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引用,来自余英时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而在余文中则称“近几十年来,许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不再把文化看作一个笼统的研究对象。相反地,他们大致倾向于一种二分法,认为文化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他们用各种不同的名词来表示这一分别:在50年代以后,人类学家雷德斐(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之说曾经风行一时,至今尚未完全消失。不过在最近的西方史学界,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与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的观念已大有取代之的趋势。名词尽管不同,实质的分别却不甚大。大体来说,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是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由于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根据的经验都是农村社会,这两种传统或文化也隐涵着城市与乡村之分。大传统的成长和发展必须依靠学校和寺庙,因此比较集中于城市地区;小传统以农民为主体,基本上是在农村中传衍的。”② 虽然“民间”一词与余英时的引用直接接榫,而且在1987年,其《士与中国文化》中的《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便已经介绍了“大小传统”理论,而陈思和所引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实际上是《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的第一节。但余英时未必是“大小传统说”进入大陆的主力传播者,因为余英时除了在1978年曾经参加美国“汉学研究考察团”访问北京之外,从未履足大陆。一般认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源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他于1956年出版的《乡民社会与文化》(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中,首次提出了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这对概念,“文化中存在着小众、精英化的大传统和大众、世俗化的小传统。大传统薪火相传地承传于经院之中;小传统则自在自为地存在于非书写文化的村社生活之中。哲学家、神学家、文学家的传统被有意识地精致化而传承下来,而细民百姓的传统则在无意识中被视为自然而然,无须进一步精细化和提高。”③ 而这一观点由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首先传播至大陆。李慎之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序》中提到“十来年前,我初闻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于台湾李亦园院士”④,该序言作于1998年,而台湾在1989年才放松禁令,允许大学教授访问大陆,而李亦园亦是在1989年首次访问北京(此前曾访问泉州)。两相对照不难看出,以汉语方式,大陆学界取得“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的直接经验,并产生较大反响,应该是得自于李亦园的推介。 同时,王元化的回忆亦能提供佐证,“我认为人类学者所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理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一说法是五十年代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芮斐德(Robert Redfield)首先提出来的。台湾李亦园教授是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对此曾有专文介绍,据他说所谓大传统是指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相当‘五四’时期所说的贵族文化),这多半是经由思想家或宗教家反省深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refined culture)。与此相对应所谓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相当‘五四’时期所说的平民文化)。精英文化与生活文化也可称作高文化与低文化(high and low culture)。芮氏所用的后一称谓和我们过去所说的雅文化与俗文化,以及今天所说的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是比较接近的”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