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理想主义——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思潮 本文所论新理想主义①,是指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理论家对于当时在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对自然主义时代精神进行反拨的一种思潮倾向的总体概括,其指涉范围相当广泛,各领域内所指亦差别较大,但同时,在不同领域中的新理想主义思潮活动间,关系又十分密切,彼此相互影响渗透。在现有各种史论叙述中,新理想主义主要被概括为两个方面思潮流向:其一是哲学的思潮动向;其二是文学艺术思潮及社会思潮。对于前者大江精志郎在1936年出版的《世界文艺大辞典》中作了较全面概括: 与自然科学的全盘相伴随,在哲学思想上自然主义与唯物论从19世纪中叶起也居于支配地位,作为对此的反动,始于19世纪末,与在德国的“回到康德”的呼吁同时,新康德派兴起,它在对英法产生影响外,德奥学派(布伦塔诺学派)与柏格森、倭铿等理想主义的哲学勃兴起来。这样的认识论上观念论、或者形而上学上唯心论的诸种哲学动向统称为新理想主义②。 当然广义上,新费希特学派(倭铿③为代表)、新黑格尔学派(克罗齐为代表)、现象学、生命哲学都可包含在内。④本文将着重讨论作为文学艺术思潮及社会思潮的新理想主义,它与作为哲学思潮的新理想主义有一定距离。⑤ 从20世纪初开始,新理想主义思想潮流在中国得以介绍、并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既有来自日本的转介⑥,也有直接引自西方的。1902-1904年,王国维阅读了新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F.Paulsen)的《哲学导论》与《伦理学体系》(王国维的译名为《哲学概论》、《伦理学系统》),并深受影响。《伦理学体系》的《序论》及第二篇经蔡元培据日译本译出,冠以《伦理学原理》之名由商务印书馆1909年出版⑦。1913年2月1日,章锡琛在《东方杂志》第9卷第8号上刊载译白1912年11月28-30日日本《万朝报》茅原华山的《新唯心论》,论及柏格森、倭铿为代表的哲学观。而最早明确论及新理想主义观念的是周作人,1918年4月19日,他在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小说科做了《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在介绍日本文学最近趋向时,谈及作为文学思潮的新理想主义的流行情况⑧。此外,9月29日杭州《教育周报》第216期刊载了去非译自日本介绍新理想主义哲学的《郁根之新理想主义》⑨。到“一战”结束前后,国内形成西学介绍热潮,东方文化论亦兴起,还出现了科玄论战、东西文化论战等大论战。正是在这些活动中,新理想主义得到广泛介绍、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首先,对哲学的新理想主义的介绍。哲学思想界出现大量译述、译著、专论,仅据《民国时期总书目》《哲学·心理学》卷统计,截至30年代中期,专门译著以及论及此问题的相关著作,已不少于40余种⑩。重要介绍者有李石岑、张君劢、朱谦之、张东荪等,李石岑借助《民铎》杂志,介绍最力,广有译介、撰述(11)。张君劢是倭铿最重要的介绍者与杜里舒的主要译者,他利用《解放与改造》、《改造》等刊大力宣传新理想主义与倭铿哲学。朱谦之着重从历史哲学角度介绍新理想主义,张东荪是介绍柏格森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此外,国人还在20年代前后与西方新理想主义哲学家进行了直接交流,如1919年梁启超、张君劢等欧战后西游,在法德与柏格森、倭铿会晤。张君劢之后游学欧洲,师事倭铿,又常往法国求教于柏格森。1921年,共学社还欲邀柏格森、倭铿讲学,倭铿推荐杜里舒于1922年来华讲学。这些活动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最直接表现就是,一方面柏格森、倭铿等的观念成为“科玄论战”玄学一方重要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哲学的新理想主义观推动了五四以来的生命哲学发展。哲学思想界对新理想主义观的介绍运用,在其他领域也有所反映,如政治思想界,李大钊提出以新理想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12),还出现了李达、张君劢等关于“新马克思主义派的康德化”问题的争论(13)。 相形之下,对作为文艺思潮、社会思潮的新理想主义的介绍,在1920年以前,除周作人外,在中国文坛及思想界几乎渺无声迹。1920年后,此理论解释系统才开始在一些译著与著述中出现,但明确肯定此说法,并使用此解释系统的,当时也只有周作人、沈雁冰、谢六逸、郁达夫、张闻天、汪馥泉、郑振铎等,到了1923年后的“苦闷时期”,它才被广泛接受,在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的文学史、文学思潮史的编著、翻译热潮中,出现大批使用此解释系统的译著、编译、论著。翻译较多的有日本宫岛新三郎、相马御风、升曙梦几位文学史家的著作,沈雁冰、谢六逸、孙席珍、汪馥泉、吴云、黄忏华等是重要的译介、编著者(14)。不过,此解释系统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系统冲击下,很快就失去了影响。 本文集中探讨作为社会思潮与文艺思潮的新理想主义在中国的思潮表现。这种新理想主义的基本特质简单概括就是:基于对包括自然主义在内实证科学至上时代的观念的反动,表现出积极肯定人生的态度,同时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并抱定坚定理想,不仅发出社会改造的强烈吁求,而且直接投入到积极的社会改造实践中。这种新理想主义在中国虽产生深远影响,但真正形成一种思潮现象的时间却较短,主要集中于五四前期社会改造热潮中,当时社会运动、文学活动充分显现出新理想主义某些基本特质。周作人是此思想浪潮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极重视理论介绍与思考,并特别强调新理想主义与社会改造实践的关系。通常认为,周作人是五四前期最重要的人道主义思想家、活动家,不过实际上当时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正是新理想主义思想潮流中最重要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