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概括鲁迅其人与文学,蔡元培写在《鲁迅全集》卷头的序言①是最为出色的。蔡元培是鲁迅的同乡也是其学长。他是最早正确掌握作为修养的德意志观念论的人。在思想史方面,由于他的理想主义晚于由严复倡导传入本土的英国经验论,因此在清末并未引起广泛的影响。但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身为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他所导入教育界的人格主义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那成了孕育新精神之母胎。在对容闳——胡适所倡导的美国学制的输入形式中,他赋予其充实的内容。文学革命是他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在他的直接带领庇护下兴起的。对于文学革命他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允许自由思想的存在,为了护卫思想自由而身先士卒地进行公平的战斗,最终新思想取得了胜利。鲁迅是他成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被邀入教育部的,并随着政府的北移而一同迁至北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他的庇护之下。对他的正义观念、自尊心和奋斗努力,鲁迅表现出由衷的敬佩之情,这也毫无疑问地激励着鲁迅身上天生的气质。而且,由于鲁迅给予了文学革命以实质性的内容,所以我想作为前辈的蔡元培也是深感欣慰的。 作为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的蔡元培,虽然最终没能完全彻底地接受阶级斗争的学说,但是他并不妨碍他的后辈们超越他的思想,而且在那种新思想的主张之外,在动摇强权方面,他也常常以拥护自由的立场坚决地予以支持。这种充满骨气的气度也是和鲁迅所共通的。蔡元培的人格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所以,他屡屡被政界所召做调停工作。他为人淡泊名利、责任感强、笃好学问。在这一点上也与鲁迅相通。作为教育家的他的战斗的人道主义观念,最终被作为人生教师的鲁迅所深深继承。 鲁迅死后,在由全文化界自发地组织起来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上,蔡元培被选为主席。他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由此而组成的委员会,更加强调与鲁迅一致的人民的意愿。(副主席是宋庆龄。这位不同类型的自由主义者,也在与反动势力斗争的经历方面屡屡与鲁迅相同。) 蔡元培的演说或文章,始终贯彻着独特的文明史观,其中气势磅礴、风格激扬的作品占多数,其格调的整饬在当代是无与伦比的。那种风格是无法移译的。下面,为了能够概括性地了解鲁迅的业绩,代之传其大意: “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有这种环境,所以历代有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其中如王逸少的书、陆放翁的诗,尤为永久流行的作品。最近时期,为旧文学殿军的,有李越缦先生,为新文学开山的,有周豫才先生,即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汉书》,编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学,酷爱美术,故不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小说的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抄》,《唐宋传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又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但彼既博览而又虚衷,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有所见略同者,尽量的移译。理论的有卢那卡尔斯基,蒲力汗诺夫之《艺术论》等;写实的有阿尔志跋绥夫之《工人绥惠略夫》,果戈里之《死魂灵》等;描写理想的有爱罗先珂及其他作者之童话等,占全集之半,真是谦而勤了。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虽也痛快,但人心不同如其面,环境的触发,时间的经过,必有种种蕴积的思想,不能得到一种相当的译本,可以发舒的,于是有创作。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体除小说三种,散文诗一种,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多许的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综观鲁迅先生全集,虽亦有几种工作,与越缦先生相类似的;但方面较多,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然欤否欤,质诸读者。② 如果把鲁迅当作学者划分体系,并且将他的学问成就作为旧学的发展,从旧学的角度来加以观察,那么从蔡元培自身的学问立场出发并不奇怪。而且,即使从那一方向看大致也可以解决,也能够看出鲁迅所具有的问题的复杂性。新时代的批评家们,当然对蔡元培的理解不满意。但是,他们的方法,也不过是用与蔡元培所持的不同的方法来衡量鲁迅而已。鲁迅内在的新精神形成的运动法则,就像蔡元培不了解鲁迅一样,还没有人能清楚地了解。 传记材料 鲁迅传记的研究虽然还算不上开始,但起码也可以说是已经开始了。鲁迅精神的继承是伴随着全国一致抗战的文化界的各种势力联盟的共同话语而呼吁起来的,并且成功地贯穿了整个抗战。尽管如此,话语也只是作为话语流传。战争导致了物质条件的困难,人们可以感受到埋头于传记研究的精神的宽裕被剥夺了。战争结束后,人们恢复了日常性的生活,时值各势力间的协调关系再度失衡的今天,为了新文化的建设,正在出现围绕鲁迅遗产而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鲁迅作为今日文学的问题,再次引起公众注目。写作鲁迅的传记,对于今天的文化而言,就会成为某种决心的显示,我以为这猜想一般人会予以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