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8)04-0064-07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自从其问世以来,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在笔者的视野中,对研究现状,总觉得没有搔到痒处,意犹未尽。本文要阐释的是余秋雨创作中的这样几个问题:文化良知、仪式感、诗性语言和知性风貌,以补其缺失。一孔之见,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 “意蕴的开掘”和“精神的牛耳” 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说是比较开阔的,有序言、有通信,有谈论人生经验的,有马不停蹄地走世界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他对于历史文化的高度关注。他总是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遗迹中,发现一些独特的话题,抒发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议论风生、意气风发中启人心智、悦人性情,将学者的文化思考扩展到众多的普通读者中间去。 文化问题,近20年间一直是思想文化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它的具体体现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热与90年代的“国学热”。文化的价值受到重视,文化的功能凸显出来,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在70-80年代之交曾经充当对极左政治思潮的批判武器的文学,到8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武器的批判,开始把对文化的思考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这种思考,又是与整个文化界的思考相一致的。1985年,“文化寻根”初起,在一批著名学者参加的“文化问题讨论会”的纪要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五四运动以来,现代化的口号提出了半个世纪,而现代化的进程却一次又一次被打断,这是什么原因?看来,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现代化不只限于科学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应该有文化深层的现代化相配合,其中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我国新旧传统的历史反思等等。现代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提出要实现现代化就说明我们仍然处在‘非现代化’的历史时期。那么,首先就有一个‘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问题,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这个问题不能不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1]可以说,面对20世纪中国社会的基本命题——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人们的思考,在经过对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反省以后,开始注意到文化的领域,开始解答文化的难题,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摒弃,对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借助,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相应的,在社会生活和文化范畴内都属于最活跃最敏感的文学,不能不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并且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强烈地表达出来。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以现代西方何以走向高度繁荣发达与中华民族追求现代进程的命运多舛进行对比,曾经是8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大热点;当年的所谓“文化热”,个中原因就在于此。当时的思考锋芒所向,大多集中于中华民族和东方文化的弊端所在,比如说,关于中国传统的感性—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影响和迟滞了理性精神以及建立在理性精神基础上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关于东方的天人合一观念阻止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入探究;关于建立在严格的等级观念基础上讲求圆融和谐的价值尺度如何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都曾经达到了相当的思考深度(这些观点的反响可以从余秋雨《西湖梦》中看到端倪)。90年代的文化思考仍然是当代学人思考的一大热点,但是问题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就世界趋势而言,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之后,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强势为支撑的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在加入全球化经济大潮的同时,如何保持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成为摆在人们面前而不容回避的问题;就国内形势而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在物质和金钱的诱惑面前,在变化频仍的新旧世纪之交,如何重建新的文化价值系统,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又合乎和鼓励人们对精神文化、审美境界的积极追求,新的时代需求引起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从陈寅恪、钱钟书、王国维、胡适等在“国学热”中被重新评价和开发,到高考以“诚信”命题和拟文言文受到推崇,以及大学里国学班的出现,乃至“红楼热”、“论语热”、讲史热种种,这是90年代以来长盛不衰的“文化热”的新特征。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余秋雨的许多思考,从思想史上来说可能并没有超越当时的时代精神,不过,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是将“文化热”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散文创作的实践,是在散文创作领域中率先引进了最新的思想文化成果,并且将理性思索与感性世界化合得曲折有致、委婉感人,将文化思考普及到了普通读者那里,用自己的文化批评引导了读者的提高。 选择这种文化的思考,在余秋雨是非常自觉的。在80年代中期出版的《艺术创造工程》中,占据了100多个页码、相当于全书1/3篇幅的第二章《意蕴的开掘》,就是谈论在确定了题材的范围之后,如何处理和深化题材的意蕴的。“不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样式,对于意蕴的追求有着程度和方式上的巨大差别,但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大胆地宣称它不追求深刻的意蕴。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造型艺术更讲究形式美,而东方的造型艺术又被公认为刻求外部形式的典范,但即便是它们,也把立意作为获得自身灵魂的关键。”[2]53“意蕴还不能仅仅满足于内部的主宰地位,它还必须具有足够的社会价值,达到一定的精神等级”[2]59。余秋雨把命题立意中的深浅高下称作“精神等级”,依次讨论了“对真实情况的发现”、“对道德是非的发现”、“对社会必然性的发现”、“对人生价值的发现”、“人生意识”、“对人生况味的执意品尝”、“理念、历史、自然的人生化”、“哲理品格”和“深层心理”等不同等级层次。这里无法复述余秋雨对此所作的详细论述,就被列为最高等级的“深层心理”而言,余秋雨特意引述了现代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民族深层心理理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