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3-0144-05 《钟山》杂志1979年创刊于南京。作为伴随着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而诞生、成长的大型文学刊物,它已经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文化品牌。创刊伊始,《钟山》就确立了“兼容并蓄,唯文是举,鼓励探索,引领潮流,做最好的汉语文学杂志”的办刊宗旨,显示了先锋意识和开放姿态。近30年来,《钟山》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其首发的作品先后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国家图书奖、小说“百花奖”等近百项文学大奖。在对文学思潮的倡导引领,对创作队伍的组织构建,对文化市场的主动应对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它对“新写实”等文学潮流的倡导,充分体现了文学思维的先锋性和编辑思路的策略性。 一、“新写实文学”的兴起与《钟山》 1988年10月,《钟山》与《文学评论》两家刊物在无锡太湖举办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陈骏涛、陈思和、南帆、吴亮、朱向前、曾镇南、丁帆、王干、李劼等40多位知名学者和评论家与会。会上围绕现实主义和先锋派问题展开了热烈交锋,而有关现实主义的精神和现实主义的话语被再度推崇,并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认可。同时大家对业已出现的一批带有“新”意的现实主义小说,诸如《风景》(方方)、《塔铺》《新兵连》(刘震云)、《烦恼人生》(池莉)、《狗日的粮食》(刘恒)……等展开了讨论。 这些小说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作品往往以伸向日常生活的笔触、关心普通人物质生活境遇的视角、平民化和原生态的写作立场进行现实描摹,并逐渐形成带有群体性特征的文学现象。针对这种创作现象,评论家们先后作出了多种表述。如,雷达将其称为“新现实主义”,王干称其为“后现实主义”,丁帆称其为“新写实主义”,陈骏涛称其为“现代现实主义”、张韧和吴亮称其为“新写实”小说……应该说,在此次“太湖”研讨会上对上述文学现象的讨论并非中心议题,但却被敏锐的“《钟山》人”捕捉到了。所以尽管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确实是在这次研讨会以及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新写实”文学被最终命名,并由《钟山》杂志开始,引发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以及系列性的相关运作: “命名”的确立,为积极倡导“新写实”小说而“呼号”。他们认为:“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并强调了要“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1989《钟山》将着重提倡一下新写实小说”,“我们在这里只是一种倡导和号召,并衷心期望在中国文坛上出现和形成一个‘新写实运动’”[1]4。客观地说,这个口号虽然不是《钟山》的“原创”,但在它们的奔走和呐喊之中,逐渐得到了评论界和学术界的认可,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名词。 发表推荐作品。《钟山》从1989年第3期起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首批推出的“新写实小说”有四部:朱苏进的《在绝望中诞生》、赵本夫的《走出蓝水河》、姜滇的《造屋运动及其他》、高晓声的《触雷》。此后,《钟山》用了为期1年的时间集中发表作品,并在其后的两年中,依然以主要篇幅刊发“新写实”作品。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钟山》集中兵力来发表推荐新写实小说,使之形成规模效应,扩大了新写实小说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刊物自身的影响。 利用研讨会和评奖活动进一步扩大“战果”。1989年10月,《钟山》杂志和天津《文学自由谈》杂志联合召开“新写实小说”讨论会,进一步张扬和扩大“新写实小说”的理论影响、深化和拓展这一创作倾向的社会美誉;到1990年,《钟山》又举办了“新写实小说”评奖活动,赵本夫的中篇小说《走出蓝水河》等五篇作品获奖…… 经过《钟山》的努力,“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潮流或文学倾向,被理论界确认并正式命名。近几年出版的当代文学史教材在对“新写实小说”进行评述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文学杂志(《钟山》)的运作。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说:“可以看到,‘新写实小说’的提出,既是对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也是批评家和文学杂志‘操作’形成的文学现象。”[2]340张永清主编的《新时期文学思潮》则将其作为新特点重点强调:“文学刊物与大众传媒对文学思潮发展的‘推波助澜’作用开始彰显,开始由‘幕后’走到‘前台’,成为推动文学思潮形成的主导性力量。新写实文学思潮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钟山》等文学刊物与传媒的倾力倡导。”[3]129刘勇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说:“文学期刊策划出一些‘旗帜’来招徕作家和读者,《钟山》是全国文学刊物率先打出旗号的,它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体现出期刊市场竞争意识的觉醒。”[4]439至此,“新写实小说”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接受,标志着作为一种创作倾向或创作潮流的新写实小说,正式进入了文学史的书写中,地位基本确定。 撇开新写实小说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认为《钟山》与新写实小说兴起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本身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钟山》文学意识的主动出击 当今,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媒介在文学发展进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媒介决定着文学存在的基本物化形态、文本形式及与此关联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特点等。 刊物的文学意识应该首先表现为刊物自身文学主体意识的建立。作为文学刊物积极参与到文学(史)的活动中,这是从近代社会就开始出现的现代品格。新文学开始时就是以这种积极的文学姿态投身到新文化建设中,如《新青年》之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语丝》之于现代散文随笔的意义,包括《紫罗兰》之于通俗小说及张爱玲文体的意义,等等。文学刊物特定的风格、体制、语境,使它在媒体构建和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连接作者与读者、作家与作家、评论者与作者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影响和调整着作家队伍、文学运动、文体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理想的文学关系,即“生产者(作家)——传播者(刊物)——消费者(受众)”三者的主体性共同呈现、协调整合运作,从中体现“文本生产——媒介传播——文本消费”关系的变化。也就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实现文学的生成、生存、影响、运行。一个繁荣兴盛的文学时代,其文学创作、传播和消费三者必然是竞相争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