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来,这是一件平淡无奇、波澜不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一位作家,因为一次旅行,而取消了某个写作计划,其中没有凶杀,无关情色,连悬念基本上都不存在。这样的故事,还能勾起读者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能。就因为其牵涉到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鲁迅,以及中国史上最显赫的古都西安,故可引发无尽的遐思,也带出了不少有趣的话题。 1924年的7、8月间,应西北大学的邀请,鲁迅前往西安讲学。此次旅行,除了日记、讲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还有两篇杂文(《说胡须》与《看镜有感》)以及一则私人书信(《致山本初枝》),主要资料只有这些。就这么点资料,原本不足以大作文章的。可“鲁迅在西安”居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从孙伏园的回忆,到单演义的考辨,再到近年的不少评说。因此,我不只关注鲁迅的西安之行,同时关注后人对此行的众多诠释。在我看来,对鲁迅此行的“解读”,与其从政治史(与军阀斗争)或学术史(小说史写作)着眼,还不如从文学史入手更有意思。 据说鲁迅西安行的主要目的,是为创作长篇小说或剧本《杨贵妃》作准备;没想到旅行结束时,计划取消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鲁迅放弃此写作计划,以至于留下了无可弥补的遗憾,害得后人为鲁迅能否写长篇小说而争讼不休①?崇敬鲁迅的,抱怨西安太不争气,使得可能成为一代名篇的《杨贵妃》胎死腹中;热爱古都的,则暗地里扼腕,要是当初鲁迅真的完成了以唐代长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或剧本,今天大大获益的,不仅是专家学者,还包括市政当局和旅游业者。 鲁迅未创作长篇小说,是一个遗憾;没描摹古都长安,更是一个遗憾。对此,有人归咎于邀请讲学的军阀刘镇华的专横跋扈,有人抱怨从北京到西安的路途遥远舟车不便;有人称,那年头兵荒马乱,西安街头乱七八糟,难怪鲁迅印象不好②;有人猜,要是牡丹花开的三、四月间来西安,鲁迅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③;更有人半开玩笑说,鲁迅在西安未获得新的刺激,好不容易尝试着吸了一回鸦片,也没得到什么灵感,“万一那一天我们居然成功,那么《杨贵妃》也许早就问世了”④。除了最后一说略带调侃,其余的都将《杨贵妃》的“不幸流产”,归咎于西安的自然环境、政治氛围以及社会生活。所有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但又都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在以下的论述中,我除了努力钩稽、复原鲁迅的“杨贵妃”小说或戏剧创作计划,更希望着重阐述:作为思接千古、神游万仞的小说家,到底该如何复活那已经永远消逝了的“唐朝的天空”,以及如何借纸上风云,重建千年古都长安。 一 众说纷纭的“西安之行” 1924年的西安之行,鲁迅本人并不怎么看重,同行者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研究”急剧升温,“唐朝的天空”怎样消逝以及《杨贵妃》为何胎死腹中,方才成了个大问题。八十年间,此话题波澜起伏,论述的主旨迭经演变,隐约折射出整个中国学界的风云变幻,其婀娜多姿的运动轨迹,值得仔细勘察。 最初涉及此话题的,是与鲁迅同行的北京《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晨报副刊》1924年8月16-18日连载的《长安道上》,本是孙伏园“将沿途见闻及感想拉杂书之”的长篇游记,表达的是个人对于西安的观感,只是偶尔提及同行的师长鲁迅。“游陕西的人第一件想看的必然是古迹”,故《长安道上》(二)主要记录自家游踪,涉及鲁迅的是以下这一段: 古迹虽然游的也不甚少,但大都引不起好感,反把从前的幻想打破了,鲁迅先生说,看这种古迹,好象看梅兰芳扮林黛玉,姜妙香扮贾宝玉,所以本来还打算到马嵬坡去,为避免看后的失望起见,终于没有去。⑤ 而在《长安道上》(三)中,孙伏园转而介绍陕西的美术学校、易俗社、凤酒和方言,还有归途所见山西的治安状况如何好、洛阳的旅馆设施如何差。涉及鲁迅的是:“一天同鲁迅先生去逛古董铺,见有一个石雕的动物,辨不出是什么东西,问店主,则曰:‘夫’。”相对于孙伏园的一脸茫然,鲁迅马上悟出那是“鼠”⑥。也就是说,最初关于鲁迅“长安行”的文本,只是记录其逛古董铺,对那里的古迹很失望,并未牵涉小说或剧本的写作。 首次提及鲁迅准备为杨贵妃撰写小说的,是著名小说家郁达夫。1926年,在刊于《创造月刊》1卷2期的《历史小说论》中,郁达夫称: 朋友的L先生,从前老和我谈及,说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L先生的这一个腹案,实在是妙不可言的设想,若做出来,我相信一定可以为我们的小说界辟一生面,可惜他近来事忙,终于到现在,还没有写成功⑦。 文中还提及鲁迅关于长生殿誓愿的解释,以及马嵬坡唐玄宗为何不救杨贵妃,还有老来怎样后悔,“就生出一场大大的神经病来”。 类似的说法,在冯雪峰1937年所撰《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中,有更进一步的发挥: 鲁迅先生一直以前也曾计划过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制作,是欲描写唐朝的文明的。这个他后来似乎不想实现的计划,大概很多人知道,因为鲁迅先生似乎对很多人说过,别的人或者知道得比我更详细。我只听他在闲谈中说过好几次,有几点我还记得清楚的是……但他又说他曾为了要写这小说,特别到长安去跑了一趟(按即一九二四年夏到西安任暑期演讲),去看遗迹,可是现存的遗迹全不是在古籍上所见的那么一回事,黄土,枯蓬……他想写它的兴趣反而因此索然了。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