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64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08(2009)02-0054-04 《全清词·顺康卷》的出版为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其裨益词学以及清代文学的研究之功学界有目共睹。不过,清代典籍卷帙浩繁,堆山填海,疏漏与错讹,在所难免。学者已纷纷为其指瑕与补遗。其中吴陈琰作为词人亦被提及。①而最早发现吴陈琰的词集,以期引起治清词者关注的为马振方师。[1]马振方师在考证日本庆应大学《聊斋文库》所藏,署名蒲松龄、孙树百的词集《倡和集》作者之真伪时发现,该词的真正作者,一是给《聊斋》作序的淄川名宦唐梦赉,另一个是词史上湮没无闻的吴陈琰。 吴陈琰乃曹溶的学生,他于康熙二十年(1681)与唐梦赉相互酬唱之词,收入唐梦赉的《志壑堂集》,凡四十四调,二百四十五首。其中,唐梦赉所作为一百十五首,而吴陈琰的词作有一百三十首之多。吴陈琰写词之时正是浙西词派发展壮大之际,作为“浙西前驱”曹溶的学生,其词作却境界阔大,慷慨俊爽,与我们心目中典型的浙西词风迥不相侔。这一现象颇可玩味。一般认为,康熙十八年(1679)《浙西六家词》的刊刻出版为浙西词派成立的标志,在很多文学史大而化之的叙述中,似乎此时倡醇雅、尚清空、尊南宋已蔚然成风,“家白石而户玉田”已是词坛的现实,但通过吴陈琰的创作我们发现,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由于马文重点在考证《辛酉同游倡和集》的出处,对吴陈琰其人的材料未能多方搜集,个别资料亦偶有失查之处,因此,本文着重梳理有关吴陈琰的生平资料,以及他和曹溶的师生关系,考证其写作与交游的细节,力图进入文学史的过程研究,由此追溯他们在浙西词派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寻绎浙西词人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文人集团,逐步走向文学意义上的流派之经过。 一、吴陈琰其人及其交游 马文云:“查《杭州府志·选举》,无论进士、举人、贡生,皆无吴陈琰名字,显得此人终生与功名无缘。”但笔者发现《清史稿·艺文志》著录有吴作《春秋三传异同考》,此书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题下注曰:“吴陈琰纂。陈琰,字宝崖,一字芋珂,浙江钱塘人,官山东茌平县知县。”可见吴氏并非布衣终生。笔者按图索骥,查山东省《茌平县志》,卷八《职官志·县长十》记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县长为吴陈琰,浙江钱塘人,其出身为“御试制科第一内廷供奉”。再回头去查《杭州府志》,在卷一百十一《选举五》之《召试》中记录有:“吴陈炎,钱塘人,康熙四十二年召试一等南书房纂修,见吴颢《杭郡诗辑小传》。”《国朝杭郡诗辑》卷八载:“吴陈炎,字宝崖,一字芋畦,钱塘监生。康熙癸未(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御试一等,官山东茌平知县,有北征、江右、江东、聊复等集。”此“吴陈炎”是否即彼“吴陈琰”?笔者认为,同音替代,实属常事。从其他资料都十分吻合来看,应为同一人。 所谓制科是相对常科而言,指例行的科举考试之外的考试。召试在清代,则是指康熙、乾隆、嘉庆帝屡次南巡时,在所到地举行的考试。当地迎驾的进士、举人、贡监、生员均可参加,也是制科的一种。其考试方式与一般八股取士不同,而是钦命题目,做一篇赋、一篇论、一首诗。取中一等者,进士、举人授为内阁中书,遇缺即补;贡监、生员特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学习行走[2],仍准参加会试。因此,两条材料所指乃一事,即吴陈琰并非例行的科考出身,而是在召试中位列一等,授南书房纂修,后出任茌平县令。 据《清实录》与《清朝文献通考·南巡》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均南巡,并于江、浙两地举行召试。而现存吴陈琰、沈玉亮合编《凤池集》,为当时迎銮献册的应制诗词集,吴陈琰为之作序,落款为“康熙四十四年乙酉七月中元日,钱塘廪生吴陈琰宝崖氏谨序”,其中选录有吴氏所做《南书房传旨行宫召见恭纪二十六韵》、《恭进迎銮纪盛诗》等诗。可见,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时吴氏仍为一廪生,《杭州府志》与《国朝杭郡诗集》所记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有误。 《国朝杭郡诗集》谓吴陈琰“文名冠一时,四方贤士大夫咸忘分与之交。宝崖睥睨一切,兀傲自若……康熙癸未年御试诗文一等,召入南书房纂修。后出为茌平令。宝崖嗜酒嬾漫,吏事或非所长。大吏以闻于朝,复命入南书房,而宝崖郁郁遂死。”似乎吴陈琰是个典型的文人,不善俗务。但《茌平县志》对其政绩却赞赏有加。《茌平县志·职官志·宦绩六十五》云:“吴陈琰,字宝崖,号芋町,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二年由御试第一内廷纂修授茌平知县。天性仁厚,为政廉明,讼简刑清,恤民重士,真学道爱人之君子也。为前任王令赔累亏空五千余金,清介不改其操。又立义学,修仓廒,创营房,捐军需,赈水旱,捕蝗蝻。在任五年,美政多端。丁酉夏,大中丞李公树德特疏奏荐请改授词林,奉旨着来京陛见。邑人为立去思碑,咸称‘吴佛’。所著有《重邱集》、《聊摄集诗》二十卷。” 据《杭州府志·艺文志》,吴陈琰曾撰有《江右集江东集北征集聊复集》,并与柴升、柴世堂、吴朝鼎合刻《浙西四子诗钞》。其诗被选入《杭郡诗辑》、《武陵耆旧续集》等书。另外,吴陈琰还有些笔记杂著,像《旷园杂志》、《放生会约》、《揽胜图谱》等,收入各类丛书中。 王士祯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刊刻《蚕尾续集》,专程遣使往浙江请吴陈琰为之作序[3]。可见,吴陈琰不仅与当时文人墨客交往甚好,而且在文坛有不低的地位。从金埴所著的史料笔记《不下带编巾箱说》中,我们知道金埴与吴陈琰交好,书中屡屡提到他,大都是关于文艺的讨论。清初的各种词选集、合集都罕有吴陈琰的作品,或许因为他的作品大都散佚,②而与唐梦赉倡和之词又收在唐的文集里,一般人很难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