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 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87(2009)01-0098-05 中国古代士人往往集仁人、志士、文人、谋士、战士、官员等等身份于一身,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身份。宋代以前,中国古代的文人更多地表现出志士、谋士、战士、官员的身份特征,到了宋代,则更多的是表现出官员、文人的特点。而在表现出文人特点的同时,我认为,宋代士人与以前士人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他们的教师身份和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凸显,这与前代“人之耻,在好为人师”的传统大相径庭。宋代文人的这种身份或意识,对宋代诗歌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对此作一论述。 宋代的官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学校主要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京小学、内小学等,地方学校主要有州学、县学。中央学校的教职主要有祭酒、司业、丞、主簿、博士等,州学、县学主要的教职有教授、学长、学谕、学正、直学、学录、斋长、斋谕、纠弹、司计等,私学则有小学、乡校、冬学、蒙馆、家塾、私塾、经馆、经舍、书馆、书院等。书院的教职则有山长、主讲等。 按照宋代学校的类别,宋代的士人所担任的教职主要有四类: 一类是在官学中担任教职。宋代的中央官学一开始就有专门的教职,而各州县的官学,在宋代以前,各地方学官往往由地方长官兼任。这些人由于公务繁忙,往往徒有虚名,不能履行职责。从熙宁开始,就在诸路设置了专职学官。如元丰元年,诏定诸州路府学官53名,其中33名是新增设的,超过各朝所派学官半数以上。①中央与地方官学的大量存在,为宋代士人提供了大量教职。例如梅尧臣就曾任国子监直讲、秦观曾任太学博士、王安国曾任西京国子监教授、陈师道曾任徐州教授、方岳曾任潞州教授等。这一类教职,在宋代毕竟属于冷官,因此,往往是宋代士人的过渡性职业,有的也可能是某些失意士人的最后归属。这在宋代士人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一类是在私学中担任教职。这是宋代落第士人或对仕途不感兴趣的士人最常见的谋生手段。这又可分两种,一种是在别人的私学中担任教职,例如著名诗人王令,一生都未参加科举考试,就主要以担任私学教职谋生。一种是自己独立招收生徒,以此为谋生传道的方式。如宋初著名隐士种放,隐居终南山,“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后来的周敦儒、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都属于此类。这在宋代是一支相当宠大的队伍。 一类在书院中任教职,这是宋代士人中比较有名望的人的选择。书院是宋代才兴起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颇受社会欢迎。书院一般设山长,也有称其为“院长”,“洞主”等的。这些人多由地方长官礼聘学者充任。到了南宋的朱熹复建白鹿洞书院后,官办书院山长大多由地方长吏“帖差”幕职官兼任。宋代的许多士人就曾经在书院中担任教职,例如如张栻、朱熹等。 一类是不任职业教职,但往往借助于自己的知识、阅历和社会影响等,在家中教导子女或私自招收门人。利用自己的声望和知识教导后生学子,这种做法,自宋代开国以来就蔚然成风。例如宋初的宋白,“时彦多宗之,如胡旦、田锡,皆出其门下”。②苏轼一生从来没有担任过专门教职,但是,在他的周围却形成了一个以“苏门四学士”为代表的学生群体。《宋史·黄庭坚传》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俱游苏轼门”五字,就提示了这四人与苏轼之间的师徒关系。这种情况下的苏轼,虽然不以教职为业,但是,他在业余时间所从事的工作之一实际上还是传道授业的教师工作。再如晏殊,虽然他一生贵为高官,没有担任教职,但是,在他周围始终存在着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师生群体。这一类士人,虽然不以教师为业,但却是行教师之实。这在宋代是最为普遍的一类。在这一类中,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在家庭中行使家教职责的长辈,这在宋代更为常见。王銍《四六话序》说道:“先君子少居汝阴乡里,而游学四方……既仕,从滕元发、郑毅夫论作赋与四六,其学皆极先民之渊蕴。銍每侍教诲,常语以为文为诗赋之法。”著名诗人陆游有《示儿》诗:“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这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 当然,宋代士所担任的教职并不是单一的,有时同时身兼二职,如宋理宗时,“婺州布衣何基,建宁府布衣徐几,皆得理学之传。诏各补迪功郎,何基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徐几建宁府教授兼建安书院山长”。③有的人,则在不同时期分别在官学和私学中担任教职。例如胡瑗,先是在家乡泰州作塾师,然后再到苏州、湖州任郡学教授,再到京师太学执教。 《宋史》中的《道学》四卷、《儒林》八卷、《文苑》七卷,这等于是宋代官方史书为士人专设的内容,所占篇幅之重、所收人物之多,是历代正史中比较突出的。而这三部分的传主,曾经担任教职或一生为教职的占了相当的比重。宋代的许多名人,如范仲淹、胡瑗、石介、程颢、程颐、周敦颐、陈师道、朱熹、吕祖谦、魏了翁、张栻、陆九渊等等,或在官学中担任教职,或在私学中担任教师,尽管时间有长短,但是,教师的身份始终是这些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国文化史上,从来没有像宋代这样,出现过如此众多的职业教师的文化名人。 而从现存的诗歌理论资料来看,其作者也多为上述曾经担任过各类教职或扮演过教师角色的士人。可以说,宋代诗歌理论的阐述主体主要是宋代的各类教师,这种著作者身份的特点与以前有着很大的差别。宋代以前,诗歌理论的阐述者固然不乏像孔子、孟子、荀子这样的教师型士人,但毕竟是少数,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各类官员型的士人为主。这样的身份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诗歌理论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