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09)01-0036-04 “同病相怜”,意为患有同类疾病或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往往会互相同情和怜悯,这应是人之常情,至于多情善感的王维,则肯定更会如此。有人说:“中国五大第一流诗人(指屈原、曹植、陶潜、李白、杜甫五人)的本身都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王摩诘却没有。”这儿所谓“悲剧”,“绝非仅指人生际遇上的悲惨无助而已,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永远摆不平。”[1](P33)其实,王维一生始终被现实隐忧和苦恼缠绕不已,即使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心理安慰和精神解脱,但也不可排除他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出世和入世的彷徨等内心世界的不平。金五德曾经强调说:王维一生的基本心态是不平则鸣[2](P87-92);徐乐军也说:王维亦官亦隐的心态是其悲剧性一生的表征[3](P41-47),这些论述,着眼点都是如此。王维就基于自己“悲剧性”遭遇,往往在诗歌创作中对一些身处不幸的人表达了深切的同病相怜之情,本文从三个方面试以论之。 一、对贫寒志士的同病相怜之情 王维在《不遇咏》诗中说:“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4](P80)他原有济世救民的政治抱负,真不甘止于白面书生,但平生并不如意,备尝磨难,总是感到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正因此故,他诗歌作品中的同病相怜之情,对那些怀才不遇的寒士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偶然作》其五通过“斗鸡”神童之得宠幸和“昂藏”贤才之被遗弃的鲜明对比,同情并慨叹那“客舍儒生”虽然“读书三十年”并服膺圣贤之教,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4](P76)。这是王维对当时不合理、不公正世态的愤懑不平,“特其寄托高远,意思深厚”(明·钟惺《唐诗归》卷八)[4](P77)。《西施咏》就把对寒士的感慨寄托在西施的故事里。西施在天下人都看重女人外貌“艳色”的背景之下,早贱而晚贵,以致“君宠益骄态,君怜无是非”。这对“邻家子”[4](P906)而言,是决不可希求的。在此,如果说是以西施比喻当时朝廷的宠臣小人,“邻家子”就代表外貌虽差些,心性却美好的妇女,也就是比喻出身贫寒而颇有才德的士人。“这首诗‘别寓兴意’(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抒发怀才不遇的下层士人的不平与感慨。”[5](P6)《洛阳女儿行》也通篇写尽权贵少妇的娇贵之态,最后则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4](P5)作结。当时王维正年轻气盛,游历两京,谋求进取,在耳闻目睹豪门红楼玉女的矫情作态之后,禁不住发出不平而鸣之音。那貌如美玉的西施贫贱时江头浣纱却无人怜爱,真是世态炎凉,王维在此则以贫女喻寒士,以美色喻贤才,寄托了对贫寒贤才怀才不遇的同情和感慨。诗中西施的比喻形象与前诗不同,但两诗结句的寓意却一脉相通。所以,清人沈德潜说:此诗“结意况君子不遇也,与《西施咏》同一寄托。”[6](卷五,P175)《冬日游览》和《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诗中又借用汉代司马相如称病辞官家居茂陵的故事比喻寒士的孤寂,抒发对此强烈的愤慨之情。 王维对贫寒志士的不幸遭遇的慨叹与愤懑,都源于其对寒士的同病相怜之情。他在哀悼友人夭折时,对其“才雄望羔雁,寿促背貂蝉”的悲剧人生深表痛惜,并怨恨上天说:“何辜铩鸾翮,底事碎龙泉?”[4](《哭祖六自虚》,P7)进而憎恶那些自己并无功德而“多承明主恩”的权贵,并要求他们“须识苦寒士,莫矜狐白温。”[4](《寓言》,P47,49)可见其深厚、真实之情。清代牟愿相曾说:“王、孟并称,王厚;王、韦并称,王真”(《小澥草堂杂论诗》)[4](P1283),应即指此而言。 王维对寒士的同病相怜之情,也表现于对他们失志的安慰、超脱的勉励。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说:“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4](P27)《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中还说:“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4](P222-223)王维以宽容和超脱的心态,宽慰落第友人,并对他们怀才不遇的现实遭遇表达了同情与愤懑之情,并表达了最终能“使落第(弃官)人绝无怨尤”[6](卷一,P16)的美好愿望。王维晚年看透人间事理,对失志的友人强调“人情翻覆似波澜”,“世事浮云何足问?”[4](《酌酒与裴迪》,P435)此则更符合道家的学说。 此外,王维往往对那些解印归田、拂衣归山的隐士吐露仰慕和向往的真情,而且表示相从归隐的意愿,这同样也是基于其同病相怜之情。如《济上四贤咏·崔录事》说:“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4](P43)《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说:“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4](P222-223)他既赞叹和羡慕贤士归隐田园,又向往罢官归隐后的生活。《登楼歌》说:“时不可兮再得,君何为兮偃蹇?”[4](P385)王维在此奉劝官场失意的友人说:岁不我与,仕途却不足留恋,应该早日退隐。《送友人归山歌》也用欣羡的笔调描写友人的归山隐逸生活后,还说:“愧不才兮妨贤,嫌既老兮贪禄。誓解印兮相从,何詹尹兮可卜!”[4](P387)《送别》说:“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4](P565)基于对人世富贵荣华的否定,诗人送别友人失意归山竟无离情别绪,在赞美和艳羡之余,进而劝说:“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6](卷一,P15)《送张五归山》说:“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4](P274-275)在身官心隐、久有归意的诗人看来,友人的“先拂衣”的确是极其羡慕、向往之事。《送六舅归陆浑》说:“伯舅吏淮泗,桌鲁方喟然。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4](P564)诗人对于伯舅退隐躬耕,自发共鸣,欣羡、赞叹不已。